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清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宋人在旅行的过程中跨越不同的地理空间,欣赏着室间中不同的景观,空间与空间中的景观在宋 人眼里成为一个可供阅读的文本,充满了开放性和味定性。宋代的旅行者如同阅读者一样在空间的游 历中赋予空间以确定的含义,填补空间的意义空白。 挖掘空间的历史含义成为填补空间空白的重要策略。早在北宋中期成书的《郴行录》就常常在叙 写现实的风景中融入历史的记忆。作者张舜民贬郴州途中至采石矶,联想到此处为“温峤然犀照水 怪、袁宏月夜舣舟之所”。温峤过十渚矶,烧毁犀角以见到水下的奇异之景;袁宏月夜泊舟牛渚矶, 吟诗讽咏,得到安西将军谢尚的延誉,由此进入仕途。南宋时期的旅行记更普遍地运用这种以历史解 读风景的方式。陆游入蜀一行途经众多名人故居、军事要地、寺庙碑刻,这些都大大地激发了作者的 怀古之思,由此而评述前朝旧事,感叹历史兴衰变幻。 宋一代实施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读书成为宋代士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本知识成为宋 代士人格物致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长期以翰墨书斋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使得宋人在周览山川的同 时也念念不忘书本中的意趣。前人作品中关于此地的描述构成了宋人观赏眼前风景的先在视野,他们 由眼前景体验书中景,由书中景认识眼前景,以书中景置换眼前景。 宋人领略自然风景时,常常陶醉于古人对此地的描写中。如陆游自吴入蜀不再仅仅停仁于赏山玩 水的感官享受,而是游历于前人观赏风景的诗文记忆中。当然,在现实风景中不仅能体验到书中风景 描绘的精确贴切,也能体验到前人描写中的不实之处。如范成大至黄州赤壁未体验到苏轼辞赋中雄浑 意境,于是写下“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第1页· 宋人将书本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书中景色的描绘还激发了他们欣赏实景的愿望。陆游至铜陵 界见“远山崭然,临大江者,即铜官山”,感慨“太白所谓‘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是也。恨不一 到”。由李白的诗歌激发了陆游观赏山景的愿望,只因为行旅匆匆不能一往,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宋人观赏景观时,常常陶醉在与眼前的景观相关的书本记忆中,当这种感情发挥到极致, 便是忽略了对眼中景的鉴赏,而沉湎于对书中景的记述、考证之中。 历史、书本中的记忆不断激发着宋人游山玩水的观察和想象,眼中的美景亦不断印证或修正早已 在文人的记忆中存在的风景,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古典相结合的风景。 (选自《地理空间、历史叙事与书本记忆一论宋人游记中的景观书写》) 材料二: “行记”在中国是个现代事物,底色是科学观念兴起。它与传统“游记”的区别,在于它不仅是 人与地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交流,还包含科学认知的目的。同时,近代中国史学发生转变,增加 了科学的维度,文献与文物、文献与田野的结合打开了史学研究的新视野,也是在这一时期,一系列 “行记”勃兴,仅近现代时期成书的“行记”便有近千部之多。 近代中国出现的“行记”,介乎学术与文学之间。大量著者都是史地学家,曾经受过或多或少的 学术训练,科学认知的目的也比较强。著作的文学性虽然梢弱,但这并不妨碍文人雅趣,兴致高昂之 处,灵光乍现,文字绚丽。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朱自清,包括曾经参加过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