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9827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上游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478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宁夏回族自治区,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永宁上游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 一、语文基础知识考察(6分,每题1.5分) 1.关于下列文言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心一也”中“用”的释义为“因为”。 B.“是故圣益圣”中两个“圣”均为活用,前一个活用为动词,后一个用作名词。 C.“下饮黄泉”中“黄泉”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地下的泉水”。 D.“小学而大遗”中“小学”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 2.关于下列文言句式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疑问句)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3.对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B.①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②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C.①却坐促弦弦转急(转为,变得,动词)②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D.①为君翻作《琵琶行》(替,介词) ②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清末以来, “士大夫”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文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实用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