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9907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4296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唯物史观 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结构变迁与文化兴盛;理解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把握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 (二)时空观念 明确辽宋夏金元的时空范围(916年辽建立至1368年元灭亡),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节点(北宋完成南移趋势、南宋最终完成),梳理不同政权统治下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将具体史实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中分析其关联性。 (三)史料实证 通过研读宋代农书、商业契约、文人诗词、科技著作等史料,提取经济发展(如农业技术改进、市坊制度突破)、社会变化(如门第观念淡化)、文化繁荣(如宋词兴盛)的关键信息,运用史料佐证历史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四)历史解释 结合自然环境、政治政策等因素,解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门第观念弱化的深层逻辑;多元视角解读辽宋夏金元文化繁荣的表现,理解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内涵与意义。 (五)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经济发展的核心表现:农业上占城稻推广与经济作物种植;手工业中制瓷业(青花瓷、五大名窑)、纺织业的进步;商业上市坊制度瓦解、纸币出现(交子、会子)、海外贸易繁荣(市舶司)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社会变迁的突出特征: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完善推动平民阶层崛起;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佃农与雇主关系更趋平等;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市民文化兴起。 3.文化繁荣的多元成就:宋词的流派与代表人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程朱理学);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天文历法、农学等领域的成果;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特色。 (二)教学难点 1.经济重心南移的深层原因与影响:理解自然条件、人口迁移、政治政策、技术进步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分析南移对国家财政、社会结构、文化格局的长远影响。 2.理学的核心内涵与历史地位:准确把握“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理解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分析理学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 3.民族政权并立下的经济文化交融:厘清各民族政权在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互鉴关系,认识这种交融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推动作用,避免陷入“民族对立”的片面认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再现,引发思考 展示史料与图片: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东京汴梁繁华市井)、南宋临安城商业分布图、元代青花瓷残片,搭配诗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望海潮》)。 教师设问:从《清明上河图》的车水马龙到柳永笔下的都市繁华,从精致的青花瓷到横跨欧亚的元帝国,辽宋夏金元时期为何能呈现出如此蓬勃的经济活力与灿烂的文化成就?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交融,又为这一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怎样的动力?今天,我们共同探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历史脉络。 (二)新课讲授:史料探究,互动解读 第一部分:经济繁荣———从“南移”到“鼎盛” 1.农业的突破性发展:技术与结构的革新 活动设计:“农业发展史料拼图”,学生分组研读史料,归纳农业发展的表现,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总结。 史料1:“占城稻……耐旱,不择地而生,其熟也早,与晚稻相续。始自闽中,今江浙、湖湘、蜀皆种之。”———《宋史·食货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