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四校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①宗白华先生钻研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征,对中国人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长期思考, 提出中国美学史上存有“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或曰美的理想。这两种 形态和理想不仅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还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呈露此消彼长的 嬗变态势。 ②鲍照将谢灵运的诗与颜延之的诗比较,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铺 锦列绣,雕绩满眼”。钟嵘《诗品》载汤惠休的话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宗 先生认为,这里所区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前者更多给人华丽、缤纷、璀璨的 审美感受,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明清瓷器以及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等, 都是“错彩镂金”美的体现:而后者偏向给人清幽、淡雅、秀丽的审美感受,汉代的铜器陶器、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宋代的白瓷等,则是“芙蓉出水”美的呈现。 ③在宗先生看来,这两种形态的美大体以魏晋六朝为界。魏晋以前,社会比较倾向“错彩 镂金”的美,从商周青铜器那些严整细密、雕工精致的图案,可以推知先秦诸子所处的艺术环境 主要是“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世界。而从魏晋开始,社会则逐步滋生出一种新的审美意趣, 即认为“芙蓉出水”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陶渊明作诗文、顾恺之作画,口看重文字雕琢和笔 墨华丽,口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王羲之书法摈弃汉隶的规整和装饰性,追求一种自然可 爱的美。这些都意味着美学史上的思想解放,“诗、书、画等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 立的自我表现”。 ④这种美学思想土壤的松动和翻垦,早在先秦哲学家那里己见凿孔和裂豁。面对商周繁盛 礼乐制度下的文艺现象,虽然孔孟等儒家总体上因尊重礼乐而取肯定态度,但否定者不在少数。 墨子认为繁华典丽的文艺是奢侈、骄横的表现,于民无益,于国有害,因而他“非乐”,反对各 类文艺。老子崇尚返璞归真,明确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子更是在《骈拇》篇 里诘问:“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翻黻之煌煌非乎?”“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 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诸如此类贬斥乃至批判文艺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的流徙无疑 埋下了伏笔。魏晋六朝审美风向的变迁,则是“伏笔”从后台跃上前台的时代书写。 ⑤“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感形态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波澜起 伏,汩汩而下。宗先生指出:“六朝的镜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真如渌水中,一朵芙蓉 出。’在镜子的两面就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美。”“初唐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一些新 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6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