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2716

主题二十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山东省菏泽市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解读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3286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主题,二十,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山东省
  • cover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总体特征:科技文化成果丰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文化 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先后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粮食安全等诸多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大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社会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一、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意义 (1)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等。 (二)航天技术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主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荣誉: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4.意义: ①对中国: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对世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四)屠呦呦与青蒿素 1.主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凭票供应,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匮乏) 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更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原因:物资丰富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食 饮食结构单一,甚至吃不饱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深入人心 住 比较拥挤,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 行 “自行车王国”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火车、飞机、汽车、轮船任人选择,私家汽车越来越普遍 其他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互联网发展迅速 1.[2025年河南中考真题]1970年4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印发了喜报,文中提到“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