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3291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4291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一,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唯物史观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既巩固了统治,又因僵化阻碍社会发展,体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理解明清政权更迭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时空观念 明确明朝建立(1368年)至清军入关(1644年)的时空范围,梳理明太祖集权、明成祖拓疆、明朝中后期危机、明末农民起义、清军崛起与入关的历史脉络,将重要事件置于具体时空背景中分析关联。 (三)史料实证 通过研读《大明律》、廷议记录、《明实录》、传教士记载等史料,提取明朝政治制度变革、民族政策实施、社会危机表现的关键信息,运用史料佐证“君主专制强化”“边疆治理”等历史结论,培养论从史出能力。 (四)历史解释 结合元末战乱背景解释明太祖强化集权的必然性;从制度弊端、经济问题、民族矛盾等角度,分析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的成因;客观解读清军入关的历史影响,避免片面化认知。 (五)家国情怀 通过郑和下西洋等史实,感受明朝的国家实力与航海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从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赋”口号中,认识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理解边疆治理对国家统一的意义,树立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的核心措施,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及其影响,理解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的表现。 2.明朝的边疆与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与意义,明朝对蒙古、西藏、东北的治理措施,戚继光抗倭的背景与功绩。 3.明清政权更迭: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政治腐败、天灾人祸)与进程(李自成起义、“均田免赋”口号),清军崛起与入关的关键事件(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清、吴三桂降清)。 (二)教学难点 1.内阁的性质与作用:厘清内阁与丞相的区别,理解内阁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属性,分析其在强化君权与辅助决策中的双重作用,避免将内阁等同于现代内阁。 2.明朝统治危机的多重成因:把握政治腐败(党争、宦官专权)、经济困境(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民族矛盾(与后金冲突)、天灾频发等因素的相互交织,理解危机的复杂性。 3.清军入关的历史影响:辩证分析其对中原地区的冲击与对国家统一的推动,认识历史事件影响的多元性,摒弃“单一褒贬”的思维定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设问,引发兴趣 展示图片:明十三陵神道石像生、郑和宝船复原图、李自成起义军进军路线图。 教师设问:从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寝,到七下西洋的远洋壮举,明朝曾以强盛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然而短短二百余年,它却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与清军的铁蹄下走向终结。是什么造就了明朝的兴盛与衰亡?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这段历史又蕴含着怎样的治理智慧与历史教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二)新课讲授:史料探究,互动解疑 第一部分:王朝奠基———明朝的建立与君主专制强化 1.明朝建立:乱世中的新生 教师讲解:元末统治腐朽,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起义军,凭借出色的军事与政治能力逐步崛起。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随后北伐推翻元朝统治,结束了元末战乱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2.集权措施:从“分权”到“专权” 活动设计:“明朝政治制度变革辩论赛”,学生分为“支持派”与“反对派”,结合史料讨论明太祖强化君权措施的利弊。 史料1:“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