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3591

12《《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218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上册,语文,学年,八年级,-2025--2026
  • cover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两篇写景抒怀的小品文。两篇文章的写作朝代相同,写作背景相似,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均有相同之处,因此将两篇文章进行整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同类型文本的比较思维,体会作者的山水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书信以山水寄寓情怀的内容特点,把握山川景色的特点。 2.探究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文章中的多种写景手法。 3.品悟作者笔下美景中蕴含的远离俗世、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文章中的多种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品悟作者笔下美景中蕴含的远离俗世、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情境: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鸿雁传书,翰墨情深。我校举办了“最美书信推荐”大赛,活动旨在对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一次集中展示,带领同学们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风景。请你向评委会写一封推荐信,推荐《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参赛。 活动一:书信明言,共赏山川之美 1、认真朗读书信内容,体现文章的层次。 《答谢中书书》中心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先总写景物的特征———美”,再具体描写景物之美,最后总结,抒情结尾———欲界之仙都”、“奇”。 《与朱元思书》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先总写富春江山水特点,再具体描写水和山的奇异。 小结:两文写景都是先总说特征,再分写细描,结构清晰。 活动二:以画寄情,绘书信之美 1、古时候书信形式多样,有的会在书信上绘画。请你给这两封信附上图画,你觉得画面中要有哪些景物?需要呈现出它们什么样的特点?(延续文章风格,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特点) 《答谢中书书》中,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石壁色彩斑斓,树木、竹子清翠欲滴,晓雾消散殆尽,猿鸟相互鸣叫,日暮西沉,潜鱼竞相跳跃。《与朱元思书》中,水有时平静清澈,有时汹涌湍急,山绵延不绝,直插云霄,鸟鸣婉转动听,蝉鸣猿啼音久不绝,树木稀疏错落、翠绿斑驳。 2、宗白华说:魏晋南北朝是“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你认为两位作者笔下的景物有没有“生命色彩”?并用画笔绘生机。 《答谢中书书》中“入”“见”赋予了山和水动态感,化静为动;“五色交辉”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变换交融的动感;“将歇”“乱鸣”“欲颓”“竞跃”,给人一种动态感。 《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描写水时:“见”“直视”字仿佛可以联想到有人在俯视水底的画面,有动态感;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的动态感,写水中鱼儿游来游去体现水的平静和清澈,体现动静相映的灵动;还有湍急的水流那汹涌奔流的动态感;在吴均的笔下,富春江水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 《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描写山时: 山本来是静止的,吴均用了“负势竞上”“轩邈”“争高直指”这些动词,化静为动,将山写的灵动鲜活; 泉水击打石头,鸟儿互相应和,蝉转猿叫,“击石”“相鸣”是动景,一系列声音也给人动态的感觉,这里以声衬静,凸显出环境的清幽; 横斜稀疏的树枝互相掩映,阳光随着风的吹动或是太阳的移动,从缝隙中撒下,时有时无,化静为动,将静止的景物写出了一种动态感。 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共同点 两文都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与朱元思书》先写水是俯视视角,再写山,是仰视视角;《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视角的变化,使文中景物描写视野开阔,境界清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立体感。 活动三:题字彰旨,彰情思之美 1、探究:为什么两位作者的情感会有一些不同?让我们结合助读资料,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灵,去探索那一份美丽的情怀。 助读资料一: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