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4197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13858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西省,期中,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高三期中考试(11 月月考)普高语文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稀土的涵盖对象、应用领域、种类数量等,从专业的角度向 公众准确传递有关稀土的科学知识。②使用口语,兼用打比方,通俗易懂且具有形象性,使公众容易接受并理解 相关的科学内容。(每点 2 分) 5.①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加强资源的勘查开发和战略储备;②提高产品研 发生产能力,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和运营能力;③运用新兴技术提高绿色开采水平,发展循环利用技术。 (每点 2 分)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如果提前做好战略性矿产的储备,就能满足……”错误,原文“提前储备”是应对需求增长的“必要举措”,但选 项“如果提前做好储备,就能满足需求”将“必要条件”偷换为“充分条件”,逻辑绝对化,不符合原文。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这是为了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有助于访谈的深入”错误,访谈中记者的问题需“层层递进”, 横线处问题应衔接“稀土概念”与“面临的挑战”,聚焦“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状况”;而“谈科研体会”是访谈结尾,目 的是展现科研态度,而非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也没有必要访谈的深入。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沈保根院士的回答围绕我国稀土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态势,以及在全球的地位、未来格局变化等展开,全 面涵盖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状况。 A.仅聚焦全球稀土供需格局变化; B.只关注未来世界轻稀土生产情况; D.侧重中国稀土供应格局变化,都较为片面; 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科学性:从专业角度,准确界定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 17 种元素的总称;用具体数据说明已发现的稀土矿物数 量、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占比等,清晰呈现稀土资源的情况;明确稀土作为不可再生战略资源,在众多领域的广泛 应用,专业且严谨地传递科学知识。 ②普及性:使用口语化的表达,让回答更自然易懂;运用“新材料之母”“现代工业维生素”等比喻,将抽象的稀土 概念具象化,使公众能轻松理解稀土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对于战略性矿产勘查,可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如钨、钛、锑、钴、稀土等,有必要提前做好战略 储备”可知,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加强资源的勘查开发和战略储备; ②根据“加强科技研发,延伸战略性矿产产业链;加强关键矿产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可知,提高产品研发生产能 力,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和运营能力; ③根据“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赋能矿山绿色开采”“发展循环利用技术,提升‘城市矿产’开发能力”可知,运 试卷第 1 页,共 1 页 用新兴技术提高绿色开采水平,发展循环利用技术。 6.C 7.A 8.(每点 2 分)①风贯穿全文(文本一的情感线索),开篇以风引出主体部分的回忆,结尾以 风强调自己留住了一个村庄。 ②风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村庄的破败和荒芜。 ③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无法阻挡的变化,暗含作者内心的无奈、伤感和留恋之情。 9.(每点 2 分)① 作家“扭过身,转过头,往回走”是指他们选择以故乡为对象,以乡土为题材,在文字中怀念过去时光,书写村庄 变迁,传达对以往乡村生活与人情的眷恋。 ②同时也通过书写“我”的所见所感,探讨在当下传统村庄生活之于个体生命的价值意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强调此时‘我’内心对乡邻的赞美”错,此处的语词反复是为了表现我离开村子时的不舍,内心对村庄的无限眷 恋。结合上下文,此时“我”明确“真的该离开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