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4550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98517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燕歌行(并序) 【唐】高适 温故知新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猜作者 作者简介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还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高适于46岁时才经人举荐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后,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谋反。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后因敢于直言,被贬官太子詹事。 ___ ___ _____ 解读题目 “燕”:战国时期燕国地域在今河北北部。“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其地战争频发,征戍不断,燕歌常含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 “行”:即“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诗题目中常有“歌”、“行”、“吟”、“引”等。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 小序 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应和,唱和。 主将。此处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 给……看 定语后置 高适自称 自唐开元18年至22年,契丹多次侵犯唐朝边境。开元21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24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开元26年,幽州将赵堪等人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 高适对这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写作背景 汉家 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疏通诗意 实指唐 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 战火 残忍暴虐 在战场纵横驰骋 褒奖恩宠 非同寻常 撞击 军中用作信号的金属乐器 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舒展,飘扬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 凭陵 杂风雨。 战士军前 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枯萎 死生各半 指奚、契丹的骑兵 穷尽 战场 深秋 如同狂风挟雨 羽檄,紧急军事文书 沙漠 匈奴首领的称号,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作战的士兵 侵袭,逼压 身当 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 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哪” 今属天津,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玉筷,喻指思妇 战士 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随风飘动,指动荡不安 承受,蒙受 天子的恩宠厚遇 极远的地方 边疆 越过 六盘山支脉,泛指边关险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军中两用铜器,白天煮饭,夜晚敲更 整夜,彻夜 难道是为了功勋 指汉将李广 早、午、晚 为国捐躯 整体感知 1、根据战争的经过,给诗歌划分层次。 一、将士出征(开头———单于猎火照狼山) 二、苦战被围(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三、两地相思(铁衣远戍辛勤久———绝域苍茫无所有) 四、死战殉国(杀气三时作阵云———至今犹忆李将军) 2、体会诗歌叙事节奏的变化。 勇赴战场,昂扬豪迈 紧张激烈、低沉悲凉 节奏放缓,哀婉惆怅 诗歌高潮,慷慨悲壮 细读鉴赏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君不见沙场征战 苦 2、沙场征战之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环境苦 ②战事苦 ③情感苦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