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不得不讨论一直避免直接批评的所谓“国学”一词。 ②在过去中国自诩天朝,自信国力与文化还无远弗届的时候,传统文史无所谓“国学”。提及“国学”,大概要到中国不得不从“天下”(帝国)转型至“万国”(现代国家),而且还面临新的民族国家深刻危机的时候,那种严分“我者”与“他者”的界定,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催生了现在的“国学”这个概念。1905年,邓实接连写了《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四篇文章,大力提倡“国学”这个称呼,邓实自己说这只是仿照欧洲的古学复兴,毕竟复古还是为了开新。在《古学复兴论》中,他把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表示这是借助“国学”追溯根本,以古学换取“复兴”。 ③可是,毕竟“古”不是“今”,现代学术已经与传统文史很不一样。仅仅就史学而言,晚清民国以来,有关中国历史观点的最大变化,是“空间放大”(从中央正统王朝到涵盖四裔之历史)、“时间缩短”(把三皇五帝的传说神话驱逐出去,让考古发现来重建历史)、“史料增多”(不仅诸多发现至今仍在继续,历史观念变化也使得更多边缘资料进入历史书写)和“问题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分析立场和评价角度,取代了传统或正统的历史观念)。这四大变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学术世界,仅仅用“国学”来表达有关中国的学问,即使不是圆枘方凿,至少也是“穿一件不合尺寸的衣衫”。 ④怎么不合尺寸?从“国”这个字来说,现在所谓“国学”门径很窄,似乎并不包括汉族之外即以前陈寅恪所说的“异族之史,殊方之文”,如果说“国”就是汉族中国,是二十四史一以贯之下来的中原王朝,这当然还勉强好说(恐怕也难以涵括元朝与清朝),但是,如果你还想维护满蒙回藏汉苗的“五族(或六族)共和”的“中国”,这个习惯于追溯三皇五帝、捍卫周孔程朱之学、动辄要制礼作乐的“国学”,似乎就犯了错误。从“学”这个字来看,现在国学提倡者的所谓学问,恰恰和前面我提到的现代学术四个变化冲突:按照传统文化认知,中国文化总是在儒家文化范围或正统王朝范围,这就与“空间放大”不合;按照传统历史观念,中国历史得上溯三皇五帝,至少也得说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可是这就和“时间缩短”不合;按照传统文献范围,那些敦煌文书、甲骨卜辞、大内档案和居延汉简之类,大概并不是习惯使用的资料,更不消说域外文献、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显然和“史料增多”也不吻合;至于捍卫儒家、理学主流文化,最多勉强纳入佛教道教资源,也完全不符合“问题复杂”的取向。 ⑤我出身古典文献专业,原本以为,我在大学里学的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六门,加上经、史、子、集四部,就应当基本是所谓“传统学问”,该算为“国学”。可没想到,现在所谓“国学”,仿佛比这个“传统学问”还要狭窄。看某些人的国学观念,似乎要回到汉代经学、宋代理学和清代考据学的时代,仿佛只有这样才出身清白。可是,这个时代其实已不是那个时代。 ⑥其实,回头看看民国学术史就明白了。这个时代出现的新学术潮流有三:第一是充分重视新发现、新资料的运用,我们看到当时的新材料,都刺激出了新问题;第二是突破传统中国历史的空间,寻找中国以外的周边各种殊族和异文,从周边来重新研究传统中国;第三是中学与西学的汇通,就是把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理论方法自觉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途径。陈寅恪曾总结过总共三句话的“三重证据法”,这三句话虽然是说王国维,但也归纳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新方法:第一句话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也就是用地下考古发现的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