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5396

2 梅岭三章 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52526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梅岭,三章,课件,2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梅岭三章 陈毅 校心理社最近收到许多匿名求助信,这些信中多次出现了以下问题:“想得很多,做得很少,不知道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在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因为预想到糟糕的结果而拖延,迟迟不肯开始。”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多数同学都处在精神内耗之中。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精神内耗就像是在你的精神世界里有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观点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开交,不断相互拉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资源就会被消耗。 作为心理社的一员,你在读完七上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后,想要借课文内容激励正处于精神内耗的同学们。你和你的同伴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 由题生疑, 把握文章内容 01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助读资料 赣南游击词 陈毅(节选)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助读资料 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庆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搜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沟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火被淋熄,敌人搜捕直至天黑才撤走,半夜又反扑上山,还是一无所获。当时陈毅用刀在陡坡上的丛莽中开出一块很小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继续搜山,前后围搜达20余日才“解围”。 写完《梅岭三章》后,陈毅发现之前每天都会出现的国民党搜山队并没有出现,觉得反常的他便跟着负责给自己送食物的联络员下了山,在路上得知了“西安事变”爆发的消息。原来就在国民党军即将找到陈毅的时候,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国民党军队乱了方寸,带着部队撤出了梅岭,对游击队的围剿半途而废,陈毅因此脱线。 1935年春,在敌人重兵围攻下,陈毅率部突围到梅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他在梅山被围,藏身在斋坑的崖洞之中,长达二十余天,因伤病原因,担心难以突围,生死关头,写下三首诗藏在棉衣的内层,作为绝笔,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直到“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对游击队的围剿半途而废,陈毅才得以脱险。 设计人物, 再现人物形象 02 任务二:为再现陈毅人物形象,心理社特邀请同学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请你为情景剧拟写脚本。 编号 景别 画面 台词 神态动作 语调语气 1 近景 陈毅坐在密林之中的一棵树下,面前放着一张纸和一支笔,他面容憔悴,但眼神坚定。 陈毅(独白):“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陈毅缓缓抬起头,望着远方,表情凝重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2 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