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5455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4364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唯物史观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成败取决于阶级属性与时代条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因自身局限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因果关系,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二)时空观念 定位19世纪50-90年代的历史区间,梳理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的时间脉络,明确事件间的先后关联与相互影响,构建“探索—危机—深化探索”的时空框架。 (三)史料实证 通过研读《天朝田亩制度》节选、洋务派奏折、《马关条约》文本等史料,提取各阶层探索的核心主张与列强侵略的具体表现,运用史料论证“探索的局限性”“侵略的破坏性”,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四)历史解释 结合时代背景解释太平天国纲领的矛盾性与失败必然性,分析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内在冲突;从条约内容与国际形势出发,解读甲午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转折点的深层原因,阐释各阶层探索的历史价值。 (五)家国情怀 从太平天国的抗争、洋务派的自救、甲午英烈的牺牲中汲取爱国力量;认识国家出路探索的曲折性,增强民族危机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树立“国家富强需与时俱进”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农民阶级局限性。 2.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军事与民用企业的创办实践,近代教育与海军建设举措,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3.列强侵略加剧:边疆危机的表现,甲午战争关键战役,《马关条约》核心内容与危害,列强瓜分狂潮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太平天国纲领的矛盾性: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与《资政新篇》的超前性,分析农民阶级“反封建却依赖封建思想”的属性。 2.洋务运动的内在冲突:厘清“封建制度”与“西方技术”的适配矛盾,解释洋务运动为何无法实现“自强”“求富”却推动近代化。 3.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从民族危机、经济结构、思想变革维度,分析其比两次鸦片战争影响更深远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设问,激发思考 展示三组图片: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书影、江南制造总局厂房、邓世昌与致远舰官兵合影,搭配史料:“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教师设问:19世纪中后期,面对列强环伺与国家衰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先后掀起救国运动,为何这些探索都未能挽救中国?甲午一战北洋水师覆灭,又将中国推向怎样的深渊?今天,我们共同探寻这段曲折历史。 (二)新课讲授:史料探究,互动解读 第一部分:农民的呐喊———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1.运动爆发:矛盾交织的产物 教师讲解: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赔款转嫁压力,土地兼并加剧;广西等地天灾频发,民众生存无门。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掀起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史料1:“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 教师设问1:结合史料与所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本原因是封建剥削加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原因是天灾引发的生存危机;外部因素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多重矛盾交织催生运动。 2.纲领探索: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活动设计:“太平天国纲领对比”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研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史料,从核心内容、目标、可行性三个维度梳理,派代表发言。 史料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