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杜甫 登 高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重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难点) 学习目标 知作者 壹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代表作《望岳》。涉世不深 二、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 应试,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忧国忧民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安史之乱中。代表作《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不朽作品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西南飘泊时期(49至59岁) 官军大败和关辅饥荒,逃难至成都,往投严武,严死,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创作出《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写作背景 贰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杜甫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等诸多因素让杜甫十分郁闷,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而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整体感知 叁 自由吟诵,思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从整首诗来看,哪几句写景,哪几句写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景 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 文本探究 肆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共写了那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品读首联 风 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天 猿 渚 沙 鸟 凄寒 渺小 悲凉 凄清 孤独 2.首联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 渲染了夔州三峡秋季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融情于景,并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品读颔联 1.颔联写了哪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沉郁 高昂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下 来 2.“落木”和“长江”有什么特点和意蕴呢? 3.如何理解前四句出现的“猿鸣”“飞鸟”“落木”“长江”几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古人 用猿鸣代表悲伤之情。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长江——— 品读颈联和尾联 1.诗歌三、四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