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7859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4178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一,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时空观念:明确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的历史时序,结合当时国际(一战后巴黎和会)与国内(北洋军阀统治)的时空背景,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宣言、文献资料及中共一大相关史料,实证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4.历史解释:结合史料多角度解释五四运动从爱国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演变,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认知。 5.家国情怀:感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担当意识,认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的历史贡献,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五四运动的背景、主要经过及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历史图片、《凡尔赛和约》相关条款节选,提问:“1919年,当巴黎和会上传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时,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怒火终于爆发。这场运动为何被称为‘五四运动’?它仅仅是一场学生爱国运动吗?这场运动又如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埋下伏笔?”通过连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史料探究,师生互动 1.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 出示史料: 史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运动时期学生传单 史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之举。”———《申报》1919年6月6日报道 师生互动: ①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②依据史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力变化,并思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重点归纳: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山东权益被转让给日本);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斗争形式为罢课、游行示威;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后),主力是工人阶级,中心转移到上海,斗争形式扩展为“三罢”(罢工、罢课、罢市)。 影响: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五四运动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史料探究: 出示史料:“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简史》 师生互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领导力量、革命指导思想、革命发展方向三个角度,分析五四运动为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讨论五四运动对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重点归纳: 革命领导力量: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成为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革命发展方向:推动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情境探究: 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料(如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