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8544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1044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海南省,学期,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海南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诗歌鼎盛时代。陈子昂、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相继高扬“风骨”传统,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那么,何谓“风骨”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阐释,“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具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私”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等等,这些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当然,当代依然有很多诗人在努力铸造与锤炼诗歌语言,如潘维在其诗中试图构造的汉语帝国,实则是对汉语魅力的重新发现与塑造;胡弦、李轻松、路也等诗人都如火中淬石般用心打磨诗句。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 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有些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在此,我们急切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的情感。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趣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和责任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很多诗歌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抒发了挚烈的家国情怀。如今许多诗歌作者淡忘人民,缩进自我的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