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0218

第11课《三峡》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4820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1课,三峡,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三峡》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自”“绝”“属”等文言实词及“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与断句技巧;能准确翻译关键语句,理清文章叙事与写景的语言逻辑,学习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写作手法。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脉络,分析作者按季节写景的顺序及视角变化;结合文本细节探究三峡山水的特征与作者情感表达的关联,培养逻辑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描绘三峡四季景色的语言魅力,感受夏水的奔放、春冬的清幽、秋景的凄婉,体会作者寄寓景物中的审美情怀;尝试运用“抓住特征、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自然景物,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郦道元与《水经注》的文化价值,认识古代地理散文“写实与审美交融”的特点;结合三峡文化与现代水利工程,体会三峡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掌握“阙”“嶂”“溯”等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理解“奔”“湍”“漱”等实词的活用现象,把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难句的翻译。 2.内容梳理:理清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分写四季景色、最后点出渔歌的结构,明确各季节景物的核心特征与描写侧重点。 3.语言赏析:品味“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语句的画面感,分析动静结合、正侧烘托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情感:理解作者通过四季景色变化所传递的赞叹与怅惘交织的情感,把握古代文人“寄情于景”的写作传统。 2.领悟文化内涵:结合《水经注》的地理文献属性,区分文章的写实性与文学性,理解三峡作为自然与文化符号的双重意义。 3.学以致用:将文章的写景技巧转化为写作实践,做到抓住景物特征、语言简洁生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山水入画,文化开篇 展示两组素材:一是长江三峡航拍视频(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二是郦道元《水经注》古籍书影及“三峡千古情”诗词名句(如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教师设问:三峡,是长江上的天然画廊,也是文人墨客的精神栖息地。一千五百多年前,地理学家郦道元以寥寥百余字,就为我们定格了三峡的神韵。他笔下的三峡究竟有着怎样的景致?文字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情感与智慧?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三峡》,开启这场跨越千年的山水之约。 (二)新课讲授:分层探究,品读经典 第一环节:正音明义,疏通文意———夯实文言基础 1.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活动设计:“朗读三级跳”互动。①教师范读,标注停顿与重音(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强调文言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要求;②学生自由读,借助拼音标注疑难字词;③小组齐读,互评节奏准确性,教师针对性纠正。 重点字词正音:阙(quē)嶂(zhàng)溯(sù)湍(tuān)漱(shù)属(zhǔ)引哀转(zhuǎn) 2.再读课文,疏通字词 活动设计:“文言字词小管家”合作任务。学生分组梳理文中重点字词,完成“实词”“虚词”“活用”三类积累,派代表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核心字词梳理:①通假字:“略无阙处”中“阙”通“缺”,缺口;②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至于夏水襄陵”中“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③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中“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中“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④虚词:“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中“自”(前者“在”,后者“如果”),“春冬之时”“山川之美”中“之”(结构助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