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俱”“绝”“息”“经纶”等文言实词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等经典语句,掌握“许”“戾”“反”等古今异义与通假字用法;能精准划分骈文朗读节奏,准确翻译全文,品味“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语言风格,提升文言文语感与翻译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文章“总写山水—分写异水—分写奇山”的结构脉络,分析作者从“视觉—听觉”“静态—动态”等角度写景的逻辑;结合文本细节探究“山水之美”与“避世之情”的关联,培养逻辑思维与深度解读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描绘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语言魅力,感受“水皆缥碧”“山皆缥碧”等语句营造的雄奇清幽意境;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避世情怀,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手法,尝试创作骈散结合的写景短文。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吴均与“吴均体”的文学特色,认识南朝山水小品文的兴盛背景;体会古代文人“寄情山水以避世”的精神追求,传承“亲近自然、淡泊名利”的文化理念,增强对传统山水文学的认同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掌握“缥碧”“急湍”“轩邈”“鸢飞戾天”等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理解“许”“奔”“经纶”等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精准翻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等难句。 2.内容梳理:理清文章“总—分”结构,明确“异水”的“清”与“急”、“奇山”的“高”与“幽”两大核心特征及描写层次。 3.语言赏析:品味骈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特点,分析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1.体悟情感内涵: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蕴含的避世情怀,区分自然赞美与精神寄托的深层关联。 2.把握文体特色:理解“吴均体”“骈散结合”的特点,体会山水小品文“以景载情、情景交融”的创作风格。 3.学以致用:将文中写景技巧转化为写作实践,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传递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景引文,以文识人 展示两组素材:一是富春江风光摄影集(突出“水清如镜、山高入云”的景致),二是吴均画像及“吴均体”相关介绍,配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的名句。 教师设问:南朝梁代,有一位文人吴均,他以简练清新的笔墨,为友人朱元思写下一封书信,信中描绘的富春江景色,让无数后人魂牵梦绕。这封信中究竟藏着怎样的“奇山异水”?作者又想借这山水传递怎样的心声?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与朱元思书》,开启这场富春江畔的文学之旅。 (二)新课讲授:分层探究,读懂经典 第一环节:知作者,明文体———走近文本背景 活动设计:“吴均与‘吴均体’小讲堂”。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组整理吴均生平、“吴均体”特点及书信体山水小品文的背景,派代表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核心内容梳理:①作者: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诗文风格清新挺拔、简练有力,时人仿效,称“吴均体”。他为人耿直,曾因私撰《齐春秋》触怒梁武帝,被免职,后虽复职,但对官场黑暗深有体会,常借山水抒发情志。②文体:本文是一封书信,却以写景为主,属于山水小品文。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避世隐居,山水文学兴盛,这类作品往往以简练笔墨描绘山水之美,暗含作者心境。③“吴均体”特色:语言简练清新,多用骈句(对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善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特征。 第二环节:正音明义,疏通文意———夯实文言基础 1.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活动设计:“骈文朗读接力赛”。①教师范读,标注停顿与重音(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负势/竞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