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0622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4569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抗战,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唯物史观 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阶段性特征,理解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发展是历史必然;把握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二)时空观念 梳理1931-1937年关键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明确各事件在抗战进程中的定位;结合地理空间认知(东北、华北、西北、北平),理解抗战从局部蔓延至全国的空间逻辑。 (三)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文献史料(如《松花江上》歌词、《何梅协定》条文)、图片史料(如九一八事变现场照片、西安事变谈判场景)、口述史料(东北抗联战士回忆),提取关键信息,论证局部抗战的特点及全国抗战爆发的必然性。 (四)历史解释 结合时代背景解释日本侵华的原因,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多重因素及历史意义;阐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 (五)家国情怀 感受东北军民、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等群体的抗战精神,认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韧品格;理解家国一体的理念,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局部抗战的开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的抵抗(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理解局部抗战的特点与意义。 2.关键事件的作用: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明确其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七七事变作为全国抗战爆发的标志,分析其对国共合作的推动作用。 3.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内涵(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共同参与)及历史必然性。 (二)教学难点 1.历史逻辑的把握: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分析国共两党政策转变的深层原因,理解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主次变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国民党在局部抗战时期的政策(不抵抗到有限抵抗),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各方面力量的作用,避免历史认知的片面化。 3.史料的解读与运用:从多元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将史料与历史结论结合,形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歌入史,激活情感 播放《松花江上》片段,展示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教师设问:“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何东北人民会被迫‘流浪’?从东北的局部抵抗到全国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段历史,探寻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觉醒之路。”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建立时空框架 第一环节:时空定位———绘制“抗战进程时间轴”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梳理1931-1937年与抗战相关的关键事件,标注时间、地点、核心内容,绘制“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时间轴,派代表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核心时间轴梳理: 1.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 2.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3.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长城抗战爆发; 4.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6.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中共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1936年12月1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