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0813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4742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唯物史观 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理解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把握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差异,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观点。 (二)时空观念 梳理1945-1949年关键事件时间线(重庆谈判、内战爆发、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明确解放战争从“争取和平民主”到“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阶段特征;结合地理空间(解放区与国统区、各大战场),理解军事战略调整的地理逻辑。 (三)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文献史料(如《双十协定》条文、土地改革文件)、数据史料(如国统区物价涨幅、解放区参军人数)、图片史料(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渡江战役照片),提取有效信息,论证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四)历史解释 解释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与结果,分析国共两党政策差异的本质;阐释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推动作用,解读三大战役的战略意义,理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家国情怀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与解放区群众的支援热情,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传承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解放战争的进程: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的背景,战略防御阶段的粉碎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战略反攻的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核心作用。 2.胜利的关键因素:土地改革的内容与意义(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区的民主建设与国统区的危机(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群众运动),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与官兵士气。 3.历史意义:理解解放战争胜利对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奠基作用,认识其在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难点 1.历史逻辑的把握:从“争取和平民主”到“武装反抗”的转变,理解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的依据(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的转化);分析国共两党实力对比逆转的深层原因(非单纯军事因素)。 2.史料的综合解读:结合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史料,全面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避免单一归因(如仅强调军事因素)。 3.历史规律的提炼:从解放战争的进程中,总结“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先进阶级领导的革命必然胜利”等历史规律,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抉择时刻”入题,引发思考 展示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照片,播放一段关于“抗战胜利后中国前———的历史纪录片片段。 教师设问:“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却也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走向民主统一的和平建国,还是再次陷入内战的深渊?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谈判,背后是怎样的考量?国共两党最终为何走向兵戎相见?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人民解放战争。”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建立时空框架 第一环节:阶段划分———解放战争四阶段梳理 活动设计:学生结合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梳理1945-1949年解放战争各阶段的时间、核心事件、阶段特征,完成“解放战争进程梳理表”(文字叙述形式),派代表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核心梳理成果: 1.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①核心事件:重庆谈判(1945.8-10)、《双十协定》签订、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1);②阶段特征:国共两党从“合作抗日”转向“政治谈判”,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的抉择,共产党争取和平,国民党积极备战。 2.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①核心事件: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