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1001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4226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唯物史观 认识新中国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把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认识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树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二)时空观念 梳理1949-1956年关键事件时间线(开国大典、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明确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特征;结合国内国际环境,理解政策调整的时空背景。 (三)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文献史料(如《共同纲领》条文、过渡时期总路线)、数据史料(如“一五”计划工业产值、三大改造完成比例)、图片史料(如开国大典照片、鞍钢建设场景),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合理性与成就。 (四)历史解释 解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分析《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阐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解读三大改造的实质与影响,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价值。 (五)家国情怀 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与民族自豪,体会建设者在“一五”计划中的奋斗精神;认识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与意义,《共同纲领》的核心内容与作用,新中国成立对国内国际的影响。 2.过渡时期的建设与改造:土地改革的内容与意义,“一五”计划的核心任务与成就,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途径与成果。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教学难点 1.历史必然性的理解: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在逻辑,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依据(国内经济基础、国际环境影响)。 2.政策的辩证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合理性与影响,三大改造中“和平赎买”等政策的创新之处,客观评价过渡时期的探索与成就。 3.历史意义的深层解读:从“民族独立”“制度奠基”“国家发展”维度,理解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深远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新生时刻”入题,激发情感共鸣 播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像片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原声),展示天安门广场群众欢呼的黑白照片。 教师设问:“当这声庄严的宣告响彻天安门广场,中国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终于在这一刻成为现实。但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怎样的烂摊子?如何在废墟上建设国家?又为何会选择向社会主义过渡?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段‘开国奠基、迈向新生’的历史。”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建立时空框架 第一环节:阶段划分———过渡时期两阶段梳理 活动设计:学生结合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梳理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个阶段(1949-1953年:巩固政权与恢复经济;1953-1956年:“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明确各阶段核心事件与目标,派代表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核心梳理成果: 1.巩固政权与恢复经济阶段(1949-1953年):①核心事件:开国大典(1949.10)、土地改革(1950-1952)、抗美援朝(1950-1953)、镇压反革命;②核心目标: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2.制度确立阶段(1953-1956年):①核心事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开展三大改造(1953-1956)、召开中共八大(1956);②核心目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工业化起步。 第二环节:概念厘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