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1501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4846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一,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唯物史观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理解改革开放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决策;把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辩证关系,认识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 (二)时空观念 梳理1978年至今的关键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经济特区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完善”的阶段特征,结合国际环境理解政策调整的时空背景。 (三)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文献史料(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改革开放政策文件)、数据史料(如GDP增长、贫困人口减少数据)、实物史料(如经济特区旧照片、家庭生活变迁物证),实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与理论创新。 (四)历史解释 解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政策的内涵与作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解读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家国情怀 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体会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激发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核心内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与历史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起点。 2.改革实践: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推进逻辑。 3.开放探索: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加入WTO的意义。 4.理论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与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历史逻辑把握:从“文革”结束后的徘徊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的内在逻辑,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转折的思想根基。 2.理论与实践结合: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与改革开放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3.国际视野下的解读:将中国改革开放与同期国际形势(如全球化浪潮、苏东剧变)结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与世界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变迁的印记”入题,引发共鸣 展示两组对比材料:一组是1978年的生活场景(凭票购物的粮店、统一款式的服装、简陋的家庭陈设),另一组是2025年的生活场景(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多样化的消费选择、智能家电普及)。 教师设问:“从‘票证时代’到‘智能时代’,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中国用四十余年时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巨变的起点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决策让中国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今天,我们共同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历史密码。”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构建时空框架 活动设计:“改革开放时间轴”绘制 学生结合教材,以时间为轴,梳理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事件,标注每个事件的核心内容与影响,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补充,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总结完善。 核心时间轴成果: 1.开创阶段(1978-1992年):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转折);②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四川试点;③1980年,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阶段(1992-2012年):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③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