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饮酒(其五)》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饮酒(其五)》中“心远地自偏”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居住的地方偏僻安静,内心自然就会远离喧嚣 B.内心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即使身处闹市也如在偏僻之地 C.内心的宁静取决于居住环境的偏远,两者相互关联 D.想要远离尘世,就必须选择偏僻幽静的地方居住 2.《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心境是( ) A.壮志未酬的苦闷 B.归隐田园的闲适 C.漂泊无依的迷茫 D.忧国忧民的沉重 3.下列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绘了傍晚山间的美好景色,飞鸟结伴归巢的画面 B.景物描写中暗含时间的推移,从白日到黄昏 C.飞鸟归巢象征着诗人对官场仕途的向往与追求 D.以自然景物烘托诗人的闲适心境,情景交融 4.《饮酒(其五)》的诗眼是“心远”,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这一核心的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诗歌体裁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乐府诗 6.诗人在诗中提到“采菊”,“菊”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象征( ) A.坚贞不屈 B.离愁别绪 C.隐逸高洁 D.思乡怀人 7.下列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意”指自然与人生的真谛,是诗人归隐后感悟到的生命本质 B.“欲辨已忘言”体现了诗人沉浸在自然之美中,无需言语表达的境界 C.这句诗表明诗人对自己的感悟缺乏清晰认知,因此无法言说 D.体现了道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学思想,增强了诗歌的意蕴 8.下列诗句中,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相近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关于《饮酒(其五)》的创作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于诗人出仕为官、积极入世的时期 B.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对田园生活感悟的结晶 C.为诗人送别友人时所作,表达离别之情 D.创作于战乱纷飞之际,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0.下列对整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蕴含深厚的意蕴 B.全诗以“心远”为线索,从写景到抒情,层层深入 C.诗歌展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不值得肯定 D.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自然景物与心境完美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东晋政权腐朽,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都曾担任官职。受家庭环境影响,陶渊明早年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然而,东晋末年的官场黑暗腐败,权力斗争激烈,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他在官场上目睹了权贵们的贪婪残暴,感受到了官场的压抑与虚伪,内心十分痛苦。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恰逢郡里派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是当时代表郡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的官员,地位不高却权力不小,且常常借机勒索钱财。下属提醒陶渊明,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否则可能会被刁难。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这种乡里小人弯腰行礼。”当天便解下官印,辞去了彭泽县令的职务,从此彻底告别官场,归隐田园。这一年,他四十一岁。 归隐后的陶渊明,生活十分清贫。他在田园中亲自耕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常常面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