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家灭亡,山河依旧,春天的京城草木繁盛,充满生机 B.国都沦陷,山河破碎,春天的京城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C.国家分裂,山河割据,春天的京城草木茂密,景象繁荣 D.国土完整,山河依旧,春天的京城草木葱郁,生机勃勃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花鸟为描写对象,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3.下列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三月”写出战火持续时间长,体现战乱的残酷 B.“抵万金”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家书的珍贵 C.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D.诗句仅写个人遭遇,未涉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4.《春望》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的形象,其中“搔头”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 ) A.悠闲自在 B.焦虑忧愁 C.愤怒激昂 D.喜悦兴奋 5.下列对《春望》体裁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七言绝句 D.七言律诗 6.《春望》的创作背景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安史之乱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黄巢起义 7.下列诗句中,与《春望》表达的情感基调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8.《春望》中,诗人“望”到的景物不包括( ) A.山河 B.草木 C.花鸟 D.冰雪 9.下列对“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字写出草木生长茂盛,反衬京城的荒凉破败 B.“深”字暗示战乱持续时间长,无人清理杂草 C.“深”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机的赞美之情 D.“深”字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10.下列对《春望》全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国都沦陷后的残破景象,“破”“深”二字极具感染力 B.颔联通过花鸟的“溅泪”“惊心”,表达诗人对时局的感伤 C.颈联写战火纷飞中,家书的珍贵,凸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D.尾联以诗人的外貌描写,表现其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和安史之乱的战乱。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仓皇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杜甫得知消息后,从长安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至德二载(757年)春,杜甫被囚于长安,目睹了长安沦陷后的残破景象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春望》这首诗。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宫阙巍峨,市井繁华,人口众多。但在安史之乱中,长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昔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在长安期间,亲身经历了这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景象,他的诗歌也因此充满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春望》是杜甫被囚长安时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望”字展开,从眼前的景物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