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雁门太守行》体裁与作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李贺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是典型的七言律诗 B.李贺被称为“诗鬼”,这首诗是他借古讽今的七言绝句 C.该诗是乐府旧题,李贺以奇幻笔法改写,属于七言古诗 D.李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这首诗是乐府新歌 2.下列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压”字凸显敌军兵临城下的气势,“摧”字暗示城池危在旦夕 B.以“黑云”喻敌军,以“金鳞”喻守军铠甲,色彩对比鲜明 C.这两句实写战场实景,没有运用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 D.营造出紧张压抑又不失壮烈的氛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3.下列对“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仅从听觉角度描写,展现战场的混乱无序 B.“燕脂凝夜紫”以夜色掩饰血迹,暗示战斗伤亡不重 C.秋色与战场的惨烈融合,营造出雄浑悲壮的意境 D.这两句侧重写敌军的嚣张,与后文守军的英勇形成对比 4.下列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易水”意象的解读,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仅点明作战地点,无特殊文化内涵 B.化用荆轲刺秦的典故,暗喻将士的悲壮决心 C.暗示战斗发生在冬季,突出环境的寒冷恶劣 D.以“易水”的平缓反衬战场的激烈 5.下列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金台”化用燕昭王筑台招贤的典故,表达将士的报国之志 B.“玉龙”指宝剑,以兵器代指战斗,语言简洁且富有画面感 C.这两句直抒胸臆,点明将士奋勇作战的根本原因是追求功名 D.与前文的战场描写呼应,升华全诗的爱国主题 6.下列对《雁门太守行》整体情感的把握,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批判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B.赞美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感叹边塞生活的艰辛,同情将士的悲惨遭遇 D.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将士死活 7.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色彩运用极具特色,“黑”“金”“紫”等色彩构建奇幻画面 B.视听结合,角声、鼓声是听觉描写,黑云、甲光是视觉描写 C.全诗以写实为主,仅在结尾运用典故,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D.节奏鲜明,每句字数相同,读来铿锵有力,契合战场氛围 8.下列诗句与《雁门太守行》情感基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下列对诗歌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先写战后景象,再写战斗过程,最后点明主旨 B.前四句侧重写守军的被动防御,后四句写主动出击 C.从敌军压境到将士赴死,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D.以时间为线索,从白天写到夜晚,再到次日清晨 10.下列关于这首诗与边塞诗的关联,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它突破了传统边塞诗的写实风格,以奇幻笔法开创边塞诗新境界 B.与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一样,以描写边塞风光为核心内容 C.完全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昂扬气势,没有中唐的感伤色彩 D.与所有边塞诗相同,仅表达对将士的赞美,无其他情感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背景材料:李贺生活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局面日益严重,各地藩镇势力拥兵自重,频繁发动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元和四年(809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拥兵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却因指挥不当、兵力涣散而屡战屡败,叛军气焰嚣张,河北一带战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