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守护正义》教学设计 1.目标确定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渝检护“未”团队挽救迷途少年的事迹,区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理解正义行为; 责任意识:结合“强制报告制度”“李非白守护三姐妹”案例,树立个人要守护正义的责任观;通过中国呼吁加沙儿童权益,增强“维护国际正义”的国家认同; 道德修养:掌握“见义智为”“尊重司法公正”的方法,提升在生活中践行正义的道德能力。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义的作用;守护正义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守护正义 3.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 1.播放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渝检护“未”团队的报道视频和图片; 2.教师提问:渝检护“未”团队用 20 年坚守帮助未成年人,他们的行动背后藏着怎样的共同追求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并阅读相关文字。 2.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设计意图 以时政热点“时代楷模”为切入点,通过“身边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抽象理论的枯燥;同时通过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生活认知,为后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提升铺垫基础,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本课内容。 环节一:“护未”,解码何为正义 教师活动 1.展示团队成果数据:从7 人发展到 500 余人,帮助数千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深入 400 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覆盖 400 余万人。 2.提问:渝检护“未”团队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吗 说说生活中你遇到的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 学生活动 1.观察数据与图片,感知团队的规模与影响力。 2.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补充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完善对正义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用数据感知什么样的行为是正义的,再结合生活中的不同行为区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避免抽象理论,让学生从“团队做了什么”直观感知“正义的行为”。 环节二:“护未”,探寻为何正义 教师活动 1.展示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案例,组织开展议学任务1:结合教材 P71 学生活动 1.了解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案例,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填任务 ,说说“强制报告制度”有何意义。 2.组织开展议学任务2:结合教材 P71,将‘强制报告制度’的内容与‘正义的要求’对应。 3.呈现渝检护“未”团队李非白事迹,提问: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句话和李非白的承诺中你读出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能放弃“需要帮助的人” 单。 2.了解倾听事迹,感受李非白的坚持,记录“守护正义”的两点必要性,结合“三姐妹”案例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强制报告制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关联“制度内容”与“理论要求”,理解正义的作用,培养“案例→理论”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用李非白的“个人叙事”替代“理论说教”,让“守护正义”更有温度,学生易产生情感认同。 环节三:“护未”,共筑正义共同体。 教师活动 1.进一步展示“检察官爱心妈妈”李非白积极争取三姐妹正当权益的事迹,提出问题:①亲属不满时,李非白为什么还要坚持追究 ②建立监管账户的做法,对我们“守护正义”有什么启示 2.展示法律条款与案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条 “禁止传播危害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侵权需承担民事责任”;②团队针对 “不雅视频侵害未成年”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组织开展讨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法院判决有什么作用 ②团队提起公益诉讼如何体现“司法公正” 这对社会正义有什么用 3.播放视频,呈现联合国安理会会议新闻并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呼吁,践行了国际正义的哪些要求 4.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讲话。 5.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学生活动 1.分析“亲属不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