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厦门一中等全国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5.11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践证明,汉语拼音是语文教学、信息处理和文化交流的有效工具。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人们说,这是一座东西方之间双向交通的“文化桥梁”。 在文化初现曙光的古代,西亚创造了字母,东亚创造了汉字。二十年后的今天,西方的字母和东方的汉字,居然成了一对亲密的伴侣。这是古人所不敢想象的文化奇迹。 三百年前,西人利用字母给汉字注音,那是他们自己为了便于学习中文而创造的权宜之计。一百五十年前,外国人大批来到中国。他们提倡废除汉字,改用拼音,认为“繁难的方块字是20世纪最有趣的时代错误”,不利于中国人学习文化。这种越俎代庖的拼音化,没有得到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开始了中国人为中国人而拼音化。起初,拼音用于国内语文教学。后来,拼音用于对外文化交流。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目的是给汉字注音,便于中国学生认读汉字。192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采用国际通用的字母,使汉字注音问题国际化。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扩大了汉语字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典型。汉字为主,字母为仆。字母的任务是为汉字服务,不是代替汉字。字母不能进入文字,只能站立在文字之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表现为字母用法的“中国化”。要使字母为汉语服务,不使汉语迁就外文的拼写习惯,这是字母的“中国化”。在字母的用法上,改变了“主仆关系”。 中国传统文字重表意。不重表音。借用西洋字母给汉字注音,那是外来的异端思想。因此拼音不断受到传统力量的冲击。“数典忘祖”!“毁灭华夏文化”!“洋奴思想”!这些,不能简单地看作只是恶意攻击,这更是传统文化面对外来挑战的时候必然表现出来的自卫本能。一而再、再而三,文化桥梁在强烈地震中经受了抗震性能的检验。” 拼音能否抵挡得住传统力量的继续冲击呢?人类正在向更加开放和更多交流的方向前进,拼音必然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从三千年前殷商时代在甲骨上刻写文字起,中文的处理向来是手工操作。由于字数庞大,中文失去了一个机械化时代。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中文得到了电脑操作的便利。在电脑上输入拼音,以“语词、词组、成语、语段”作为单位,就能自动变换成为汉字,一串一串地输出中文,完全不用学习和记忆任何字形编码。这叫作“拼音变换法”。这种“利用拼音、帮助汉字”的新技术,是中文信息处理的最佳方法。这是拼音作用的重大发展。 信息化不仅意味着“从机械到电脑”,更重要的是“从封闭到开放”。文化交流将成为经常的生活。进入信息化时代,必然进入拼音化时代。拼音化的含义不是 ① ,而是利用拼音,帮助汉字。 (摘编自周有光《东西方之间的文化桥梁———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三十五周年》) 材料二: 汉语拼音并不是第一个汉字注音方案,但却是最成功的方案。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等中国古代注音方法,需要一定的识字量作为基础,不便初学者掌握。而近代以来,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尝试,或过于复杂,或不够科学,或不便于国际交往,多流于“纸上的蓝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汉语拼音方案》独辟蹊径,数易其稿,甫一公布,一锤定音,体现了“当代仓颉”的工匠精神。 汉语拼音的普及,见证着中国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拼音检字法打通了说话与认字的界限,一本《新华字典》为中国文盲率快速下降立下汗马功劳;改革开放后,经商潮、务工潮促成社会流动,普通话助力五湖四海中国人天南海北共寻梦;今天,方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