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观 潮 1.认识“盐、薄”等13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理清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记叙观潮盛况的。(重点) 4.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与同学交流。(难点) 学习目标 资料袋 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钱塘江口呈喇叭状,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我会写 观潮 潮水 据说 占据 大堤 堤岸 宽阔 辽阔 盼望 左顾右盼 滚动 翻滚 顿时 停顿 逐渐 逐步 渐渐 循序渐进 堵车 拥堵 犹如 犹豫 崩塌 崩溃 地震 震动 霎时 一霎 剩余 游刃有余 读写词语 qí guān nóng lì jù shuō kuān kuò rén shān rén hǎi gǔn dòng dùn shí zhú jiàn yóu rú qí tóu bìng jìn shān bēng dì liè shà shí yú bō yī jiù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题目解析 观潮:看 天下奇观:景象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记叙顺序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海塘大堤上的景象。 第三部分(3~4):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四部分(5):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景象。 课文详解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是全文的_____句,开门见山,总写钱塘江大潮_____的特点,总领全文。 中心 “奇” 你还知道哪些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前的钱塘江是什么样子? 等待中的人们是什么心情?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赏析:“笼罩”“蒙蒙”“薄雾”“若隐若现”,透露着几分神秘的美感。“屹立”一词,则显示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赏析:“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写出了观潮的人数之多、人们的热情之高及人们急切地等待大潮来临的情形,从侧面衬托出大潮的奇特、壮观。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传来的声音,十分贴切,同时暗示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 闷雷滚动 潮来时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响声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修辞手法 比喻 夸张 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千万匹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形态变化。 “山崩地裂”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潮水是怎样变化的 ———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 声音变化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形态变化 一条白线 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 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去后 霎时,潮头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