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龙舟竞渡 新课导入 吃粽子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 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新课导入 屈原,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辞赋之祖”。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体感知——— 人物介绍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合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破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整体感知——— 人物介绍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整体感知——— 背景资料 话剧《屈原》 整体感知——— 背景资料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学依据,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台词 (对话、独白、旁白) 舞台说明(人物表、时间、地 点、服装、道具等)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戏剧知识推介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整体感知——— 内容简介 第一幕(“橘颂”),屈原清晨漫步橘园。吟诵《橘颂》,抒发爱国忧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并把诗贈予学生宋玉,教育他好好做人。这时秦国丞相张仪与楚怀王的宠姬南后郑袖内外勾结,一场分裂和出卖楚国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 整体感知——— 内容简介 第二幕(“受诬”),郑袖伙同楚怀玉侍臣靳尚,设计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致使楚怀王大怒,将屈原免职,张仪趁机阿谀郑袖,讨好楚怀王,促使楚与齐断交,与秦结好。奸佞阴谋得逞,楚国陷入危亡之中。 整体感知——— 内容简介 第三幕(“招魂”)由于靳尚等人的谎言欺骗,群众不明真相,以为屈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