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7021

17 屈原(节选)课件(共45张PPT)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41727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屈原,节选,课件,4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7 屈 原(节选) 郭沫若 学习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把握课文中的戏剧冲突,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 感,把握人物形象。 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理解本剧主旨, 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的呢?(屈原)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屈原简介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jìn)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 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背景资料 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 《屈原》1942年1月写于重庆。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把它们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劝诫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她危害了祖国。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两场。 剧情简介 第一场写看守卫士从死槛里救出婵娟。 第二场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南后等人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告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陷害忠良的凶残和毒辣。 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好浩然正气。 结局。写婵娟之死。这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这里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精神。 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