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7164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2780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课,丝绸之路,开通,经营,西域,教学设计
  • cover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时 1 教材立意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6课时内容,主要说的是两汉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通过丝绸之路实现 “治疆固边” 。教材内容分为“张骞通西域 — 丝绸之路 —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为三个子目,课后活动提及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知识拓展中介绍“南海诸岛”的内容,基于单元主题整合起来发现了两汉治疆 “凿空奠基 — 守土建制 — 致远发展” 的三层递进逻辑。教材通过地图(如《丝绸之路示意图》)、文献(如《史记 大宛列传》“凿空” 记载)等素材,既呈现了丝绸之路的地理与经济属性,更隐藏了其在 “巩固大一统边疆” 中的政治价值 ——— 从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到东汉班超借丝路复治西域,丝绸之路始终是两汉治疆的核心载体。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通道,更是两汉突破匈奴封锁、建立西域管辖、促进民族交融的 “战略纽带”,直到今日,古代丝路与 “一带一路” 倡议关联,走出一条“世界的路”,为理解当代边疆治理的历史渊源提供了切入点,是培养学生 “大一统” 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 “边疆治理” 概念较陌生,但对 “丝绸之路” 的 “贸易属性” 有初步认知(如知道丝绸、葡萄的双向传播),可以此为起点,引导其深入理解丝路的 “治疆属性”。学生对张骞 “持汉节不失”故事兴趣浓厚,能快速代入历史情境,但易忽略 “张骞通西域是西汉治疆‘固边’第一步”“丝路贸易促进民族交融” 等深层逻辑。此外,学生对西域地理范围的空间想象较弱,对 “丝绸之路如何助力两汉‘固边’‘致远’” 的理解存在难度。需通过 “地图呈现”(丝路与西域管辖范围叠加)、“逻辑链条梳理”(凿空 — 固边 — 致远的关联)等方式,降低认知门槛,帮助学生建立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是汉朝开疆扩土的战略需要” 的认知框架。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 “张骞‘凿空’与西汉治疆的关系”“西域都护府设立与丝路的关联”“丝路贸易与民族交融的关系”,掌握 “丝路的凿空及经营是国家开疆扩土的战略要求” 的历史逻辑,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从两汉依托丝路 “凿空不畏险、固边不退缩、致远促发展” 的西域治理实践,以及 “扬帆南海、命名诸岛” 的早期经略中,认同 “边疆(含海疆)稳定是国家统一的基石”;结合当代南海维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理解历史智慧对当代海疆治理、对外开放的借鉴意义,增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含海疆)、坚持对外开放的坚定意识(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张骞“凿空”西域的深层意义和丝绸之路在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探寻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实证法、AI演示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2025 年为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拍摄的《我们的新疆》宣传片片段,让学生感受现如今中国新疆美丽的风貌与发展速度,今天的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大一统中国的重要边疆;而两千多年前的两汉,用数代人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