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雪时节,南方的冬带着湿漉漉的凉意,却也藏着最暖的烟火气。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组织“小小物候推荐官”活动,孩子们以文字、观察笔记的形式,记录下节气里的植物、食物与温情,让传统节气在笔墨间焕发生机。 茶梅·初冬的胭脂 记录人: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五丁班 罗舟 记录地点:小区内 记录天气:晴天,凉风吹拂 小雪时节,小区的风裹着淡淡的茶香,我在灌木丛间忽见缀着点点胭脂———是茶梅开了。阳光浸过的花瓣带着绒绒质感,粉得格外娇嫩,凉风习习时轻轻摇动,却不轻易飘落,像一群不怕冷的小精灵在叶片中探头探脑。我猝然撞见这一丛,心像被初冬暖阳轻焐了一下,软了下来。它们不张扬,在微凉北风里静静开着,给人猝不及防的温柔与力量。 糍粑·木槌下的团圆 记录人: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五丙班 李星雨 记录地点:外公家的院子里 记录天气:阴天、微风 周六恰逢小雪,妈妈带我回乡下看外公。一进小院,就听见“咚、咚”的声响———外公正举着比我还高的木槌,砸着石臼里蒸熟的糯米,米团渐渐变得黏糯柔韧。外公用竹片把米团铲到撒着石膏粉的桌垫上,我负责滚糍粑球,妈妈和外公将其揉成小面剂,我们手指粘满晶亮的米浆,再把糍粑按进刻着花纹的模具里,一个个圆胖的糍粑就成型了。当晚吃着热乎乎的红糖糍粑,糯米的香混着家人的笑,初冬的冷意全散了。 蜡梅·雨珠里的冷香 记录人: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小学五丁班 罗舟 记录时间:午后两点 记录地点:长沙市烈士公园蜡梅园 记录天气:阴转小雨 撑伞进园时,小雨正淅淅沥沥。湖边的蜡梅树被洗得干干净净,深色枝桠像水墨画的笔触。金黄的花瓣上挂着晶莹雨珠,摇摇欲坠,像裹了一层糖浆般水灵。凑近一闻,冷香在湿润空气里变得更清幽绵长———雨水没打落花朵,反倒让它们更显坚强娇嫩。我忽然懂了,风雨不仅考验生命,也能装点生命,雨中蜡梅别有动人风骨。 (摘自《湖南日报》) 材料二 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实物遗存,更有浩如烟海的图文遗产。正是这些记载营造制度、方法与礼仪的文献有序传承,才让古人的建筑智慧得以延续。由中国建筑工业-出卷网-推出的《营造古文导览》,便以“最美的书”之姿,为现代人搭建起读懂古建文献的桥梁。 该书荣膺2024年度“最美的书”称号,设计师张悟静用别致装帧,将古文解读与建筑智慧重新演绎。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回忆初见《营造法式》的复杂心情:“惊讶喜悦之后,是无法言喻的失望———这部巨著竟如天书。”而《营造古文导览》恰好破解了这一难题:它选取各朝代与营造相关的诏令、记、赋、上梁文等文献,加以系统注释,清晰呈现古人建筑模数制定、设计灵活性、装饰与结构统一等核心智慧。 翻开书页,古韵与新意扑面而来。章节页开端的文字做成斑驳老版木刻效果,文献原稿、营造场景古画与建筑结构插图穿插其间,印刷在宣纸上的彩色图画质感突出,让阅读节奏充满韵律。看似矛盾的设计在此交融:朴拙做旧的书名字体与泛黄轻型纸营造沉静古韵,极为现代的裸脊装订却让翻阅更显灵活;文字以传统竖排为基础,主体与注释层次清晰,切口处的文献排序数字又增强了现代检索功能。 设计师张悟静说:“古建文献不该是束之高阁的‘天书’,装帧设计就是给传统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