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7532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3次 大小:701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贵州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从北方的秦、齐、晋、冀到南方的吴、浙、湘、赣,每个省份都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简称。而在各地文旅的宣传中,往往会在省份之前加上一个别致的数字用以修饰,比如陕西为“三秦”,湖南为“三湘”,福建为“八闽”,山西为“三晋”等,表达着各省内部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内涵,这些附着在省份简称之前的数字都是从何而来呢? 春秋战国时代,周初分封的各大诸侯国在中原地带纵横捭阖,姜太公后裔的封邦齐国、周武王后裔的封邦晋国与嬴姓后裔非子的封邦秦国先后称霸黄河流域,为一时之雄主,进而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三国统治核心区域的政治地理称谓基础(山西为晋、陕西为秦、山东为齐)。 晋国早期发端于汾水流域,因富饶的土地与食盐资源而快速兴起,成为周朝在东方的重要肱骨。随着疆域扩大,长幼分封的失序造成了内部的分裂动乱,大量的内乱杀戮导致晋国公族凋零,从而迫使晋国开始大量任用册封异姓卿大夫,为晋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到公元前438年,实力最强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形成了著名的三家分晋的局面。战国七雄争霸之际,因为韩赵魏三国皆脱胎于晋国这一母体,且早期政治中心都在晋国腹地,并时常组成攻守同盟,因而习惯被其他国家统一称为“三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晋作为地名是指韩、赵、魏三国故地所在的广大区域,而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区逐渐因地理原因在政治文化上与太行山以西的晋国核心区域相剥离,三晋的区域概念逐渐向西缩至今山西一带。晋最终演变为山西省唯一称号。与此同时,三晋也逐渐变成一种对山西地理区域的泛指而非具体数量划分。 “三秦”与“三齐”的称谓来源要比“三晋”晚一些,其出处来自秦末乱世的分封。项羽在进入关中后违背了当年楚怀王熊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故意将先入咸阳的刘邦改封为汉王,辖汉中及巴、蜀之地,意图以秦岭蜀道的闭塞来困弱刘邦。而项羽本人却思归楚地,不愿意留居关中,于是在自封西楚霸王的同时,将故秦将领分封在关中的秦国核心领域,作为遏制刘邦东出的军事屏障。 项羽分封章邯为雍王,管辖咸阳以西的关中平原以至于陇右一带;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的关中平原地区;封董翳为翟王,辖秦上郡所在的陕北地区。如此一来,秦国的关中故地最终为三个秦人降将所占据,也就奠定了所谓“三秦”名号的来源。 随着关中地理空间在元代的扩大,原本属于川蜀的汉中一带被纳入陕西行省的行政区划中,“三秦”一词也开始指代陕西的地理区域,成为陕西省的代名词。“三秦”也可以从北向南分别代指位于黄土高原的陕北、历史文化厚重的关中平原以及秦岭以南气候湿润的陕南地区,形成了当代的三秦文化格局。 项羽称西楚霸王号令天下之际,对曾经强大的齐国故王室田姓也心存忌惮。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首先立跟随楚人入关灭秦的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随后又命自己的亲信齐王族后裔田安为济北王,将原来作为齐王的田市向东迁徙为胶东王,至此形成了最早的“三齐”。 三齐作为政治分区的存在其实极为短暂,但其与山东省的地理区块划分也存在着内部联系。到唐宋时期,时人已经习惯于将山东整体呼为三齐。 (摘编自王凯迪《两淮,三秦,四川……中国古代地域前的习惯数字是怎么来的?》) 材料二: 我们知道,“九州”和“华夏”一样,也是“中国”的代名词。那么,“九州”究竟是哪九州呢? 上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容成氏》篇说大禹治水经过了“九州”。这种说法,与传世文献中广为人知的大禹与九州的关系不同。文献中一种说法是大禹治水、创设九州,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