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7562

2025-202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多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36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5-2026,试卷,语文,期中,七年级,学年
  • cover
2025-202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多校联考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诗心印记】下面是栏目二《意蕴》中的导语部分,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漫游西安,穿街巷、踏古道、望山河,处处皆是诗心印记。( 1)站在渭水之畔极目远眺,水波荡漾,山岛耸立,正如“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描写的雄伟景象;(2)行至古渡口,两岸开阔,船帆高悬,恰似“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描绘的壮丽图景;(3)渡口送别朋友的人们,用“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遥寄对友人的牵挂与关怀;(4)漫步山林,若逢重阳佳节,“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忧思便会萦绕心头;(5)漫步郊野,若是早春时节,便能感受到“山朗润起来了,_____,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的蓬勃朝气。漫游西安,每一步都是诗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学校组织开展“行知课堂 寻根三秦文脉”主题研学活动,你所在班级准备制作一期活动专刊。 【戏曲风韵】下面是栏目一《品鉴》前言的部分内容,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作为 2025年西安市“戏曲进乡村(社区)”惠民演出重磅单元,《秦豫情》以2个多小时的演出,讲述1942年河南大旱后,300万百姓西出潼关赴陕,在艰苦创业中寻得生活着落、最终落地生根的故事。演出现场人生鼎沸,观众沉浸式徜徉在剧情里,细细鉴赏这部剧的独特魅力。该演出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既融入秦腔朴实粗旷的特质,尽显陕西地域风味,又吸收豫剧行腔酣畅淋漓的特点。 (1) 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着落 _____ (A.zháo B.zhuó) ②徜徉 _____ (A.cháng B.tǎng) (2) 校对语段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①人生鼎沸 _____ ②粗旷 _____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3.【温情人物】请完成栏目四《光华》的分析工作。 小西准备为《朝花夕拾》里面的人物制作主题明信片,并且将“最具温情的人物”的画像印在明信片上,你认为应该选择下面哪个人物?请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藤野先生阿长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4.【当代注脚】下面是栏目三《传承》中的一段文字,请修改完善。 ①西安建设“唐诗之都”,(  )简单的符号堆砌,(  )在现代科技助力下对城市文脉的深度梳理。②新区智能路灯发光时宛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境再现;华清宫的 AR导览让游客通过平板电脑,看见“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场景……③这些无不说明:科技与唐诗可以完美交融。④同时,“唐诗之都”的建设也是对诗意生活的重新定义。⑤比如,外卖小哥配送箱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贴纸、甜品店里印有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月饼……都在无声诉说:唐诗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 (1) 请在第①句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2) 第②句中“宛如”的同义词是 _____ ;从词性上看,“看见”是 _____ 词。 (3) 在第⑤句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而成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节气不仅能指导农事的春种夏作秋收冬藏,也能指导人们的生活,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就要来到,在这天,我国南方有“击鼓喊春”的习俗;北方有吃春饼的习俗,寓意为“咬春”。 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甲骨文中有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字,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