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7611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671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贵州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对于心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现实经验的伦理道德层面。直到宋明时期,在隋唐佛教本体论思维影响下,儒学心性论才从经验的层面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心与性是宋明儒学心性论的核心概念,心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道德本心,属于道德理性范畴;二是理智之心,属认知理性范畴。性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是指人的本性、本质,同时又是一个内在的价值范畴。宋明儒家认为,人性根源于天道。《中庸》谓“天命之谓性”,就是说天道下贯为人性,天道与人性相统一。性是根源于天道的客观性原则,心是主体性自觉意识的形著原则。 佛家所说智“心”是无分别直觉智慧,属于超理性的范畴,不是道德理性。佛家所说“性”,是指宇宙空理、实相,实际上是境界本体。佛家追求以直觉智慧亲证宇宙实相,获得超道德的宗教解脱之境。儒家所说本心根源于天道生生实体,心体或性体既是道德本体,也是宇宙本体。儒家强调存养本心,以保持本心的昭昭不昧,通过本然之心的随感应物(“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而实现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统一。 儒家心性论旨在明见人性本源,经由尽心尽性而知天,与天道相契应,实现生命境界的超越;通过参天地赞化育,发挥心本体的创生功能,将宇宙创造成合目的道德世界,实现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统一。佛家则注重开发众生本有的智慧,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的理想人格;并通过无所执著、随缘顺化的人生态度,而达到超道德的宗教境界。儒家关注如何在现实世界建构理想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佛家则关注如何实现超道德的、无烦恼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单正齐《宋明儒学与佛教———基于心性论视域中的比较》) 材料二: 北宋僧传,当首推释赞宁的《宋高僧传》。释赞宁,五代吴越人,宋初随吴越王钱俶入朝,获封“通慧大师”,曾任翰林院学士、史官编修。在宋真宗支持下,《宋高僧传》于端拱元年(988年)编修完成,主要载录唐代僧人事迹。 释赞宁的“国师”身份,加之《宋高僧传》的编撰背景,使这位皇家僧侣与世俗政权格外亲近。在《进〈宋高僧传〉表》以及《高僧传序》中,赞宁阐明编撰宗旨,褒扬世俗政权对宗教的支持。如果舍去冗繁的赞辞与形式化的客套,不难看出宋初僧人有意取法史传,对世俗政权与佛教的互利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 赞宁《宋高僧传》体例上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将传记人物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等十科,每科之下又有十六字注疏。“十科”述评文字简短,类似史赞。 释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卒于乾兴元年(1022年)。宋代之前的僧人很少有自传,智圆改变了这种局面。智圆个人文集《闲居编》收录《中庸子传》《病夫传》,两篇均为自传。《中庸子传》洋洋数千言,篇幅规模远超唐人。《病夫传》也是作者自叙心志之作,篇幅较短,内容上承接《中庸子传》,可视为《中庸子传》的补充。 传记具有史传属性,应如实记述人物的言行事迹。然而,“自传”却有不同,尤其是中国的自传,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文化人格的塑造,至于人物事迹反倒在其次。《中庸子传》与《病夫传》继承了陶渊明以来的自传传统,注重自我思想的阐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譬如,《中庸子传》以儒家“中庸”解读释氏“中观”,又以“中观”反证“中庸”,由此建立“儒释互补”的文化格局;《病夫传》则以“病”为寓,表明“不为权动,不为名役”的人格理想。释智圆的自传虽也涉及个人的部分经历和平生著述,但这些身外之事、身外之物无非是要阐述作者的“中道”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