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 材料一: 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有别于传统知识分子的现代知识分子,罗志田指出:“士的逐渐消失和知识分子社群的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点所在。 作为清末赴日本的公费留学生,鲁迅不仅是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启蒙者的关键角色。早在清末,鲁迅便以启蒙作为救亡的路径,他以“立人”为“立国”的基本前提,而“立人”的实现依赖于“国人之自觉”,这又要靠“个人”取得完全的自由和独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庸众”进行启蒙。 对启蒙的重视同样反映在鲁迅的小说书写中,以《呐喊》为例,与启蒙紧密相关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其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以启蒙作为切入点,《呐喊》主要有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第一类知识分子带有鲜明的启蒙者色彩,他们的思想见识高于“众庶”,带有“狂人”式的清醒,同时也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扛着“黑暗的闸门”前行,渴求为社会的未来带来光明,但其启蒙的结果往往是给自己带来孤独和痛苦,或是如“狂人”一般选择妥协;另一类知识分子并不以启蒙者自居,他们有的作为旁观者而出现,有的甚至还带有反启蒙的性质。但二者在根本上又并非完全对立,因为没有参与启蒙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没有做过启蒙的行为或者有过要去启蒙的想法。相反,二者在启蒙的问题上具有共通之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鲁迅本人对于启蒙的怀疑和对“希望”一词的看法。 在现代知识分子中,启蒙者的代表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而另一类的代表则是《狂人日记》中的“余”、《故乡》中的“我”、《头发的故事》中的“N”、《一件小事》中的“我”。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类现代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启蒙历程,不仅可以明晰鲁迅本人对于现代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困境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角色。 在《呐喊》的现代知识分子中,无论是启蒙者还是非启蒙者,他们都有许多共通之处,第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与民众保持着深深的隔阂。《狂人日记》中“狂人”无法用众人认为是正常的话语进行启蒙而被当作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在目睹“小事”之后才有醍醐灌顶之感,《故乡》中的“我”没有勇气与多年前的好友进行沟通。 与民众的隔阂不仅源于现代知识分子在思想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也因为当时的历史现实让他们有心无力。鲁迅心中有一个铁屋,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但破坏这铁屋的希望不能说是没有的,只不过“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因此,《故乡》中的“我”在看到希望之后才会感到害怕,任何去启蒙和不去启蒙的现代知识分子都无法以现实为基础去实现这个希望。正因自己希望的不可预期,鲁迅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狂人”在日记末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故乡》中的“我”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有“新的生活”,这无疑是鲁迅“儿童本位”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固然桎梏于现实而难以亲自实现其“希望”,但他也在与自己内心的绝望与黑暗面进行着斗争,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因此,鲁迅虽然因自己的经历而对启蒙充满了怀疑,但他仍然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斗争之中,并培养了许多青年才俊,延续着“希望”的火苗,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李昊华《〈呐喊〉中的两类现代知识分子与他们的启蒙》) 材料二: 以物为中心的启蒙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