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 下列不属于稳态失调的例子是( ) A. 糖尿病人进食后血糖迅速升高 B. 久居空调房引发“空调病” C. 肾功能衰竭导致尿毒症 D. 伤口感染引发局部化脓 2. (2024·汕头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进行“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 一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充分清洗烧杯后可倒入其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 设置自来水组为对照组,缓冲液和肝匀浆组为实验组,每组都进行了前后自身对照 D. 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缓冲液 3. (2024·广东江门期中)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或组织液渗透压降低是造成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C. 机体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恒定状态 D. 人体内葡萄糖、尿素、抗体、呼吸酶等成分主要分布在内环境 4. 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探究实验中,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至少要做3组,所用材料分别为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组织匀浆 B.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C. 盐酸和NaOH的浓度属于无关变量 D. 生物组织匀浆维持pH稳定最重要的缓冲对是H2PO/HPO 5. (2024·广东测试)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疾病都是稳态失衡造成的 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实现稳态 6. (2024·深圳期中)分析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 35~7. 45 B. 甲、乙、丙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C. 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甲>乙>肝细胞 7. (2024·惠州期末)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B. 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 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绝对不变 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 (2024·广东测试)内环境稳态很重要。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 机体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 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9. (2024·湛江期末)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界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B. 在炎热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 ℃ C. 氨基酸、性激素和溶菌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能与NaHCO3在肌细胞内发生反应 10. (2024·惠州期中)某同学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探究生物体如何维持pH的稳定,部分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 pH的变化 B. 图中的结果表明生物组织匀浆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明显强于缓冲液 C. 依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 pH的稳定 D. 机体维持 pH的稳定,酶就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