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9580

第24课 愚公移山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5次 大小:7512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24课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愚公移山 课前预习单 ◎文学常识 1.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 所著,早已散佚。现在我们读到的八篇《列子》,一般认为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 《列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 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 2.文体知识 寓 言 概念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特点 结构 ◎读准字音 箕畚( ) 孀妻( ) 智叟( ) 亡以应( ) 厝( ) 雍( ) ◎梳理文言字词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 汝之不惠( ) 无陇断焉( ) 2.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 今义: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今义: ) 何苦而不平(古义: 今义: ) 惩山北之塞(古义: 今义: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今义: ) 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 今义: ) 达于汉阴(古义: 今义: )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固 汝心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苦 何苦而不平( ) 必先苦其心志( ) 焉 且焉置土石( ) 有子存焉( ) 而 面山而居( ) 聚室而谋曰( ) 而山不加增( )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国恒亡( ) 曾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荡胸生曾云( ) 以 以残年余力(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诚 帝感其诚( )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告之于帝(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其 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惧其不已也( ) 之 河阳之北( ) 跳往助之( ) 汝心之固( ) 告之于帝( ) 4.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5.文言句式 判断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 告之于帝( ) 被动句:帝感其诚( ) 省略句:杂然相许[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文言注译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 6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知人物态度 1.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2.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称呼 态度 句式 ◎问题释疑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分析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的含义。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4.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5.有人说愚公“不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