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重点)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诵读感知 梳理文脉 任务三 合作疏通,积累字词 第2课时 任务四 整体感知 解析困难 任务五 深入研读 探究形象 任务六 思辨延伸,观照现实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音频《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那奇闻 唱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 天外天 走走脚下 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 哦 了却了心中祈愿 任务四 整体感知 解析困难 1.读明故事后,完成愚公的移山规划表。(用原文填空) 2.愚公移山难在何处?找出原文并加以概括。 【整体感知】 请根据《愚公移山》的原文内容,概括移山计划的各个要素,并填写下表。 愚公移山无疑是艰难的。 难在何处?找出原文并加以概括。 客观条件之难 1.山体庞大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概括: 用夸张的数字极言其雄伟,与后文的人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任务的艰巨。 2.路途不便 原文: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概括: 说明了移山的直接动机,也暗示了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绕行是多么耗时费力。 自身条件之难 1.年事已高 原文: “年且九十” 2.人力单薄,工具原始 原文: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外界反应之难:质疑与嘲讽 1.家人的疑问 原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智叟的嘲讽 原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任务五 深入研读 探究形象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对比分析:智叟和愚公的分歧 【态度分析】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对比分析:智叟和愚公的分歧 对于愚公移山,智叟是怎么说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运用夸张的手法,反问语气强烈,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又是如何回应的?读一读,体会他的心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顶真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说明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思考:“愚公”真的愚吗?“智叟”果真“智”吗?作者这样安排两人的名字,有什么用意? “愚公”不“愚”。他善用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大智若愚的代表。 “智叟”不“智”。他将目光封闭于当下,顽固不化、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还去嘲笑有志之士,是自以为是之人的代表。 通过对比,对“智叟”这样自作聪明的人起到了讽刺效果;从而更能突出愚公“大智若愚”的形象。 智叟和愚公的妻子都对移山行为提出了质疑,二者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愚婆: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担忧实际困难 善意提醒 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嘲讽、否定 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