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9589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21737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堂,24课,愚公移山,1课时,教学设计,无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重点)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诵读感知 梳理文脉 任务三 合作疏通,积累字词 第2课时 任务四 整体感知 解析困难 任务五 深入研读 探究形象 任务六 思辨延伸,观照现实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估算,太行、王屋二山的土石方总量可能超过数十亿立方米。假设愚公一家一天能运走5立方米的土石(这已经是高强度劳动了),我们来算一笔账…… 算完这笔账,大家是什么感觉? 从纯工程学的角度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作者列子为什么要写一个明知”不可能”的故事呢?这个故事想传达的,真的仅仅是”移山”么?让我们从文字中寻找答案,看看这个故事的核心动机到底是什么。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品《列子 汤问》、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早已散佚。现在我们读到的八篇《列子》,一般认为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 《列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 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 【文体知识】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特点: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字词清单】 任务二 诵读感知 梳理文脉 读通课文,把握故事梗概,能大致复述情节。 课堂活动: 故事接力:请学生以小组接力的形式,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厘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听范读】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诵读指导: 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文中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别质疑愚公移山的行为,但是质疑的目的不同,语气自然也就有差别。其妻献疑,是出于关心的目的,担忧移山的艰难,要读出关切的语气。智叟嘲笑愚公自不量力,要读出讥讽与嘲笑的语气。 【通读课文】 播放音频 第一遍:听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第二遍:小组分段朗读,互相纠正发音 第三遍:全班齐读,感受文章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