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9848

23《月迹》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46839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月迹,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作业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3、《月迹》教学设计 课题 23、月迹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学习 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2.助学资料 【设计意图: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给每部分用一个标题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1~2):中堂赏月。 第二部分(3~20):院中寻月。 第三部分(21~24):河边寻月。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 四、品读,赏月之美 1.再读课文: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把你觉得有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辅导: 预设:中堂赏月 句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教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足迹,语言充满童趣。 句2: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教师:形象地写出了月亮逐渐移动,爬出镜子的动态美。 预设:院中寻月 句1: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教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了月光的光亮洁白。静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柔美、幽静。 句2: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教师: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充满童趣,富有韵味。 句3: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教师:将月亮与身边景物融为一体,创造了梦幻般的场景,给人以美的感受,表现了孩子们丰富奇妙的想象力。 预设:河边寻月 句1: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教师:水中的月亮如此的柔美、可爱。 句2: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