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0666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838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期中,答案,试卷,语文,考试
  • cover
2026 届高三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语 文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 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不同文明在交往中形成的双向映照关系———既非单向输出,也非孤立并行,而是通过“借鉴—改造—反哺—深化互鉴”的循环模式实现共同发展,这一规律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从本质上看,生产力是文明互鉴的核心驱动,交往形式的拓展始终与生产力 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互鉴局限于地中海沿岸、黄河流域等邻近区域,呈现区域性、零散性特征;随着封建社会中后期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生产工具改进与交通网络完善,丝绸之路、阿拉伯商道等突破地域限制,互鉴进入跨区域、系统性阶段。古希腊与东方文明的平等交往,源于地中海地区多元生产力的相对均衡;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中介” ,本质是其手工业与商业水平支撑下,为满足生产治理需求吸收印度数字、希腊化学、中国技术的必然选择,印证了马克思“各民族相互关系取决于生产力与交往发展程度”的论断。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拓展了互鉴范围,更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互动 深化了互鉴内涵。经济基础的需求决定互鉴的内容与方向,商业需求推动数字、语言互鉴,农业需求催生灌溉技术、作物品种交流;而上层建筑的互鉴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哲学思想互鉴推动思维变革与科技创新,语言文字互鉴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19 世纪末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哲学辩证思维为西方思想家突破理论困境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思想互鉴进而影响了西方价值观与文化产业发展,与古希腊哲学吸收东方“四大元素说”支撑航海贸易的逻辑一脉相承,彰显了这一辩证关系的普遍性。 事实上,文明互鉴的实践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这是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从腓尼基商人传播字母、阿拉伯商队传递中国技术,到丝绸之路工匠改良纺织冶铁工艺、东南亚农民学习中国农耕技术,这些自发交往本质上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选择。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文明互鉴的深入必然伴随群众参与范围的扩大,从局部区域少数人互动到跨文明全体人民参与,既印证了其普遍规律属性,也驳斥了西方中心主义将互鉴归功于少数精英的片面认知。 从全局视角观之,文明互鉴更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源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度契合。随着生产方式与交往的完善,各民族原始闭关自守状态逐渐瓦解,历史日益成为“世界历史”,而文明互鉴正是这一进程的核 心推动力。世界历史并非西方文明扩张史,而是各文明通过互鉴共同构建的整体进程,这一本质彻底否定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谬误,进一步印证了文明互鉴作为全球性普遍规律的科学内涵。 (摘编自曹顺庆,赵瀛《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从希腊德尔斐神殿石碑上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开始,人们便有了对“我”的关 注,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追问与找寻自我。马克思指出,意识性是人之为人的核心特征,人的自觉意识既能将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意志与意识的对象,区分主我与客我,也能构建人际关系中的对象性关联,明晰自我与非我。因此,对“我”的探索,既要立足自身活动与结果向内求索,亦需以“他者”为镜向外观照。 文化主体性的建立,正是这种自我探索在文化维度的深化———通过内求 于文、外求于人的文化自觉,个体得以确立并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一方面,人通过体认自身文化觉醒自我:寻文化之根时追溯自身起源,晓文化之长时联 结自身特质,明文化之归时萌生使命意识。另一方面,人通过观照文化他者明确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