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文小说和诗歌文学短评范文精品诵读 一、文学短评写作要点指导 1. 结构规范 标题:简洁凝练,点明评论对象和角度(如 "愁情深深深几许 ———《声声慢》文学短评") 开头:介绍作品基本信息,提出核心观点 主体:分角度分析(可从意象、人物、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结合文本细节,叙议结合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作品价值 2. 写作角度 诗词评论:关注意象运用、语言特色、情感表达、表现手法(如比兴、用典、情景交融) 小说评论:聚焦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叙事技巧、主题思想 3.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从一个独特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紧扣文本:评论必须基于原文内容,引用准确,分析有据 突出特色:抓住作品最鲜明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有力,避免空泛议论 结语:文学短评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以下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统编版教材时,能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文学短评,真正走进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感受经典的永恒魅力。 二、高中语文课本小说和诗歌文学短评精品诵读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和小册诗歌、小说文学短评范文 (一)古诗词文学短评范文参考 1. 《声声慢》:愁情深深深几许(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以七组叠词开篇,如泣如诉,奠定了全词悲凉基调。词人将国破家亡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融入秋景描写,营造出 "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艺术境界。 销魂意象,铸就词骨。"乍暖还寒时候"" 晚来风急 "等描写,不仅点明时节特点,更渲染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雁过也,正伤心 ",那南归的大雁恰是旧时相识,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更添伤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残菊满地,无人采摘,暗喻词人容颜不再、无人怜惜的处境。 精妙叠词,铸就词韵。七组十四个叠字,层层递进,从动作 ("寻寻觅觅") 到环境 ("冷冷清清") 再到心境 ("凄凄惨惨戚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营造出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独特结构,铸就词魂。全词打破上下阕界限,浑然一体,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将词人复杂的愁绪如剥茧抽丝般细细呈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词人的哀愁之中,感同身受。 李清照将个人哀愁与时代悲剧融为一体,使《声声慢》成为中国古典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至今仍令人叹服。 2. 《登高》:沉郁顿挫的生命悲歌(杜甫) 杜甫《登高》被誉为 "古今七言律第一",全诗通过描写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多病的悲苦情怀,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等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沉郁基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与逝水,既写秋景壮阔,又暗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景中含情,情与景融。 悲秋之词,身世之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 写漂泊之远,"悲秋" 强化哀愁,"常作客" 点明羁旅生涯,"百年" 言人生苦短,"多病" 写身体衰弱,"独登台" 见孤独无依。十四字中包含八层悲意,将诗人的身世之悲推向极致。 沉郁顿挫,诗史典范。 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情感深沉厚重,节奏抑扬顿挫,既表现了诗人个人的命运多舛,也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变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3.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英雄与时空的对话(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雄浑磅礴的笔触,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壮阔意象,豪迈气势。"乱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