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1440

四川省泸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24183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考试,图片,试题,语文,学期
    泸州市高 2023 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 详细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D(3 分) 解析:材料一明确提到史达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中提出潮汐与月相的直接关系(原文“明确提出潮汐涨 落与月相变化密切相关”),B 项“科学研究意识”过度推断,C 项“提供佐证”无依据. 2.B(3 分) 解析:材料一为“总—分—总”结构,首段总起,后分述科学之思,末段总结,而非单纯“总分”结构。 3.C(3 分) 解析:C 项错误,苏轼“高处不胜寒”既符合生活常识,也暗合科学规律(材料一提及海拔与气温关系),并 非“仅为艺术想象”。 4.(1)对天体运行的猜想(如辛弃疾对月绕地的想象); (2)对引力现象的疑问(如辛弃疾“飞镜无根谁系”); (3)对时空差异的认知(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4)对温度与海拔关系的观察(如苏轼“高处不胜寒”); (5)对潮汐与月球引力的关联(如史达祖、俞安道的观点)。 评分标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超出 4 点不额外加分。 5.(6 分) (1)本体论问题:教条化教学未研究中国实际(如“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研究对象本质模糊; (2)认识论问题:机械照搬“万古不变的教条”,缺乏客观实证(如“对中国问题无兴趣”); (3)方法论问题:理论脱离实践(如“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方法失效。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需结合材料二关键要素分析,未结合材料酌情扣分。 (二)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B(3 分) 解析:B 项“镇静自若”错误,原文“嘶哑的呼喊”“颤抖的手”等细节体现陈建国的慌乱焦虑。 7.D(3 分) 解析:D 项“表明他在工作中受欢迎”无依据,夸张手法仅突出父亲喜悦之情。 8.(6 分) 答案示例(选择任一题目均可,理由合理即得分): 选择“布条上的向日葵”:(1)布条是孙女绣的标识,象征亲情纽带(2 分); (2)向日葵代表温暖与希望,暗喻家人对老人的守护(2 分); (3)与文中“绣了整片星空”形成呼应,突出主题(2 分)。 选择“蓝色雪山的薄荷糖”: (1)薄荷糖是父子记忆的载体,体现跨越时间的爱(2 分); (2)“蓝色雪山”象征纯净与回忆,贯穿全文(2 分); (3)结尾吃糖的场景升华情感,更具感染力(2 分)。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 1 分,每点理由 2 分(最多 2 点),结构清晰 1 分。 9.(6 分)(1)“鞋尖沾着新鲜泥点”:细节暗示老人曾去花坛(妻子生前爱月季),隐含思念与记忆残留。(2) “泪水把布料浸得发硬”:孙女缝布条时的泪水,直观展现对爷爷的疼惜与无助。(3)“糖纸在昏暗灯光下泛着 旧时光的微光”:糖纸象征往事,微光暗示记忆虽模糊却未消失,情感含蓄而深刻。 评分标准:每处赏析 2 分,需结合“细微处见真情”的要求,未结合文本酌情扣分。 (三)阅读 III(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3 分)B、E、H(标号位置:大王位兼将 A 相 B 奈何 C 舍安 D 就 E 危 F 镠将兵 G 此来 H以俟大王改过 第 1 页 共 2 页 耳) 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得 1 分,涂黑超过三处得 0 分。 11.C(3 分) 解析:C 项两个“王”均作动词(称王),用法相同;A 项“厌”均为“满足”;B 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 项“然” 分别为“然而”“这样”。 12.B(3 分) 解析:B 项“感动”无依据,董昌是因恐惧而犒军。 13.(8 分) (1)译文:钱镠率军返回,上表奏告董昌僭越叛逆,不可赦免,请求用本道兵马讨伐他。(4 分)评分标准: “引兵还”“表”“僭逆”“本道”各 1 分,语句不通顺扣 1 分。 (2)译文:西蜀、江南倚仗地势险远,直到兵临城下、力竭势穷,才被迫投降。(4 分) 评分标准:“负”“力屈势穷”“束手”各 1 分,句式通顺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