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1851

山东省潍坊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8998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山东省,试题,答案,图片,语文,潍坊市
  • cover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质量监测 第二个是①·如何在承认“生命多样性”的同时理解“自然的统一 性”?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早已给出答案:“阴阳相生”“道法自然”等,都强调 语文 万物虽形态各异(如鸟兽、草木、山水等),却共享同一自然法则。哲学层面的博物学, 注意事项: 正是要引导人们看见这种“和而不同”的辩证关系:保护多样性不是孤立地留存某一个体,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而是维护自然统一体的平衡;理解统一性也不是抹杀差异或多样,而是尊重每种生命在自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统一体中的独特价值.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第三个是“知行”统一性的问题。②?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博物从不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止步于“知”,更强调“知一情一行”的统一。比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诗意 一、阅读(72分) 表达,是对生命自主性的尊重.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是将对自然的认知 %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转化为“视万物为同伴”的伦理情怀。这背后是哲学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当我们通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博物认识到“万物一体”,就不会将自然视为可随意支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与自身共 主持人:从古至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有着丰富的博物活动。人们通过体察万物 生的“他者”。这种由“知行合一”而生的敬畏感正是博物学的核心精神之一 感知自然,并在对具体事物的探究中进行哲学思考。请谈一谈,博物实践与哲学思辨具有 主持人:在贴近自然中,我们也能获得丰富的审美或诗性体验。那么,博物学对于当 怎样的关系? 下人们的自然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哪些重要价值? 郦平:观花、赏雨、听瀑这类博物实践,多数人最初停留在日常经验层面。这种基于 郦平:事实上,贴近自然时获得的审美与诗性体验,是日常博物与常识博物给予人们 日常经验的博物存在明显局限:知识呈现碎片化,认知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对事物间的 的“直观的债赠”,这些体验能暂时消解都市生活的焦虑,为精神提供“休憩空问”。但 关联常存在斯裂理解。若博物实践止步于此,便无法触及自然万物的深层联结关系。 哲学层面的博物学,更承载着消解“主体唯我性”、重构精神境界、重建人与世界共生关 哲学思辨恰好为博物实践提供了“升维路径”,人类的博物认知需要从“日常经验” 系的深层价值,这种价值在“数字原生代”与“都市独居人群”中尤为珍贵。 走向“常识哲学”,最终抵达“智慧的博物学”,其中,基于常识哲学的博物,能将局部 “主体唯我性”是现代社会精神困境与生态问题的共同根源。它将自我置于存在论的 经验提炼为具有地方性的普遍认知,比如某一地域对动植物生长规律的集体总结。而智慧 中心,把自然视为“满足需求的工具”,把他人视为“竞争的对手”,最终导致精神上的 的博物学则直指“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本质,将博物认知从“观物”升华为“体道”, 孤独与生态上的失衡,比如为满足观赏欲而破坏野生植物生长环境,为追求效率而忽视自 其最高境界是“博其所是”一一它不再是日常博物中“以自我愉悦为目的”的单一爱欲维 然节律。而“博其所是”作为博物学的最高追求,重塑了“主体”的定义:这里的“我/你 度,也不是常识博物中“为科技发展服务”的工具理性维度,而是“跨溪结屋”,致力于 /他”,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多样化物种的“对勘”中老显存在,在与自然对象的 构建“和合共生”的有机自然观,从而完成了由术进道和以道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