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1960

河南省平顶山市青桐鸣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437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11月,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青桐鸣联考河南平顶山市2025年11月高二期中考试语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事物类属的断定有两种基本形态:精确逻辑只研究是否型类属问题,即能够对事物类属做出或是或否断定的问题;模糊逻辑研究的是程度型类属问题,这类问题不能简单地判定是或不是,只能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是或不是。程度型类属问题都涉及模糊性。罗素指出:“模糊性指的是事物是否具有某种特征或状态的不确定性,是一个程度问题。”一个人秃与非秃、高与矮等都是程度问题,掉没掉几根头发改变的只是秃或非秃的程度,身高多1厘米或少1厘米改变的只是属于高个或矮个的程度。《红楼梦》太虚幻境牌坊上有这么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它不仅蕴含着深刻哲理,也包含了模糊学的重要原理。有与无的区别常常是个程度问题,不能做要么有、要么无的简单断定。 如果从演化论及发生学角度看,每个具体事物A都是从无到有产生出来的,从百分之百的无A到百分之百的有A需要一个过程,其间的每一时刻A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又在一定程度上无。一个人在其母亲未受孕时为百分之百的无,在母亲受孕的那一时刻已不再是百分之百的无,跟无有了质的差异,却也远非有的状态;随着孕期的延伸属于“有”的程度也在增大,几个月后形成雏形;但只有当婴儿呱呱坠地时,才算百分之百地有了他或她。一个数学定理的产生也一样,从有关猜想闪现的时刻起,它就以非零而近于零的程度存在了;经过数学家的逻辑加工,形成表述严格的科学猜想、算作一个可能的数学定理的雏形;直到有人给出正确的证明,定理被数学界广泛接受,才算百分之百地“有了它”。模糊逻辑的创立,信息文明的出现等等,一切新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产生出来的模糊过程。老子的辩证命题“有生于无”,常给人以神秘感,模糊学为它提供了科学的论证。 实际上,对与错,黑与白,美与丑,善与恶,功与过等等,现实世界的这些两极对立,一般情况下都是程度问题。精确逻辑讲黑白分明,反对混淆黑白,更不允许颠倒黑白,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生活中讲的黑或白都存在种种差别,从墨黑、深黑到蓝黑、浅黑,从浅灰到深灰,从灰白、花白、浅白、鱼肚白到纯白、乳白、雪白,只能做程度上的区分。 现实世界的事物都有质的特性和量的特性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事物需要把握这两种特性,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所谓清晰事物,都具有若干可以精确度量的数量特性,如长度、高度等。科学上视它们为对象系统的特征量,包括系统的状态量、输入量、输出量等,事物的质的特性(科学上称为定性特性,如平衡态或混沌态等)都可以用这些数量特性表示出来。用数学公式或方程把这些量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和变化趋势表示出来,叫作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考察这些数量特性,即可了解那些质的特性。迄今为止的科学技术工作,特别是精确科学技术,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发射人造飞船、建立和管理核电站、制造计算机等,都是这样进行的。 所谓模糊事物则不同,它们一般缺乏这种可以精确测量的特性。反映认知系统特性的理解力和联想力,战争双方的士气和战斗力。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政治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作家的形象思维能力,等等,是这些系统的重要定量特性,又都无法精确测量,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无法用明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因而无法建立精确数学模型,无法通过定量特性之间的关系来把握系统的质的特性。 (摘编自苗东升《模糊逻辑趣谈》) 材料二: (摘编自赵传栋《杠精的诡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中黑与白,美与丑等两极对立概念多为程度问题,精确逻辑所讲的“黑白分明”仅为一种理想化的理论假设。 D.为了弥补传统逻辑研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