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3366

湘豫名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21487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学期,三上
    姓 名 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湘豫名校联考 2025年11月高三一轮复习诊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算法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商业上常见的推荐算法,则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及内容特征,精准匹配用户需求,自动推送个性化内容或服务的一种技术手段。简单来说,算法就像一位“潜伏”在网络中的观察者,用户为萌宠视频停留30秒,在购物APP反复对比商品价格,在新闻页面跳过体育板块,甚至深夜三点搜索“失眠怎么办”……这些行为都会被算法一一捕获,从而完成对用户的精准“数字画像”。 正是有了“数字画像”,商业平台就能预判用户下一次点击的方向,把它认为用户喜欢的内容、商品、服务,主动送到眼前。当然,这种精准推送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毕竟,每天有上亿条信息在网络中流转,如果没有算法的筛选,人们可能真的会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这就像书店店员会根据 用户的阅读习惯推荐新书,算法的初衷是帮人们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心头好”。 不可否认,算法之下的数字生活变得更加“高效”。然而这份“高效”背后,也隐藏着难以察觉的风险。最典型的便是“信息茧房”的形成:如果用户偏爱某类观点的新闻,算法就会持续推送同类内容,久而久之,他的信息流里只剩下认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多元的思考被彻底屏蔽。就像只吃一种食物会导致营养不均衡,长期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人们的认知会逐渐固化,甚至变得偏执狭隘-你可能永远看不到反对的观点,也意识不到世界的复杂多元。 此外,算法的“消费诱导”更是防不胜防。它会精准捕捉用户一闪而过的欲望:偶然点开的口红测评,会变成购物车里不断上新的色号推荐;随手搜索的健身器材,会成为首页持续弹窗的促销广告……在算法的“连环推送”之下,不少人会稀里糊涂下单一堆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陷入“冲动消费”的循环。更令人担忧的是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为了得到用户的“数字画像”,算法需要收集地理位置、消费记录、社交关系,甚至生物特征等敏感数据。这些数据一旦被黑客窃取或平台滥用,轻则遭遇精准诈骗、价格“杀熟”,重则面临行踪暴露、隐私泄露的安全威胁。 (摘编自张旅阳《警惕算法编织的“数字牢笼”》) 材料二: 在算法平台的广告和宣传材料中,经常出现一个词汇-“差异化”,让用户感受到自己被平台所关心和特殊照顾。然而算法差异化传播的特点就是把用户按照画像等方式来区分,从而实现超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信息按照人群分类来分配聚集”。在算法推荐大规模普及之前,以搜索和媒体观点交锋的互联网环境里,用户持续收到不同以往观点的修正信息,进而不断反省自身,再通过思想交锋和观点博弈,逐步改变倾向、调整立场。算法的分发机制并非如此。已经有算法推荐与用户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连续正面信息推荐会提高用户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连续负面信息推荐的影响要强于连续正面信息推荐的影响。这种“差异化”传播的结果是把同质化信息锁在人群之内;不讨喜欢的差异化的信息在圈层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越来越难以流动,圈层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