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清代的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里有这么一则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故意把深十里的桃花潭说成“十里桃花”,把姓万的主人开的酒店说成是“万家酒店”,终于迎来了李白。他这样做,到底是求贤若渴还是沽名钓誉且不论,其巧妙运用同一律的做法则不能不让人赞叹,怪不得李白听了后也“大笑”不已并赠诗予他了。 作为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也就是说,在推理或论证某一思想的时候,前面的推理或论证中该思想出现时是什么时间、什么关系、哪个对象,后面推理或论证时也要是这一时间、这一关系和这一对象。这三个要素中有任何一个不同一,都会违反同一律。比如下面这句话: 唐代以后,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转韵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 一般来讲,时间、关系和对象都可以通过概念或判断表现出来。所以,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时间、关系和对象的同一性就是保持概念和判断的同一性。这也是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都要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即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具有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为丰富的,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前面用的是某概念的这一内涵或外延,而后面用的则是该概念的另一内涵或外延,那么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不确定的。这就违反了同一律,必然造成思维的混乱。 保持判断的同一性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判断都要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即每一个判断的内容都要具有确定性。也就是说,不管是在你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是在你与别人进行讨论或辩论某一个问题时,或者是对某一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时,都要保持判断的确定性,即一个判断原来断定的是什么,后来断定的也要是什么,判断的真假值必须前后一致。否则就会违反同一律,造成思维的混乱。 遵循同一律,无疑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前提。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和论证,从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思维活动。此外,遵循同一律可以让人们正确地表达自己意见,反驳错误的观点,揭露诡辩者的真面目,让人们充分、有效地交流思想。 ———(摘编自明道《图解逻辑学》) 材料二: 鸡和鸭都是用叫声(动物的语言)来与同类进行沟通的。但这两种动物的叫声不同,无法进行跨物种沟通。许多人在交流当中都曾有过“鸡同鸭讲”的感觉,认为自己已经说得明白如画,偏偏对方一个字都听不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双方使用的概念不同,无法产生逻辑上的共识。 “命名”就是“概念”的一种。战国名家学派的哲学家提出过一个有趣的命题———犬可以为羊”。犬和羊明明不是一种动物,为什么名家学者说犬也可以成为羊呢?这就是涉及概念的创建问题。 概念是人们为了反映某种事物特征创造的一组知识单元。既然事物的名字(概念)是由人来定的,那我可以把犬叫作“犬”,也可以将其命名为“羊”。所以,名家学者才说“犬可以为羊”。可是概念是交流的基础,假如概念混淆的话,不但难以沟通,连逻辑都难以建立起来。 有个周朝的商人到郑国首都做生意,他在市场上吆喝说自己有上好的“璞”。按照郑国的风俗,“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