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说》导学案 【必备知识】 认识作者:文起八代之衰———韩愈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 ———。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 ———。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代表作品: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 、 、 、 、 、 、 、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 ———“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了解背景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 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 , ———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广招弟子,提出以“ ———为师,“ ———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文学常识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说”这类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关于“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和 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这次古文运动,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基础知识】 一、预习文本,疏通文句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相关问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②传道受③业④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⑤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⑥先乎吾,吾从而师⑦之;生乎吾后,其闻⑧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⑨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学者 ②所以 ③受 ④业 ⑤孰 ⑥固 ⑦师 ⑧闻 ⑨庸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句式特点: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