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Looklook一道新新的作文题———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了:举例论证必是三个“君不见”导入,联系现实言必称“揆诸当下”,结尾呼吁必引“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种现象不仅在写作中出现,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在当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放心,不是要你写作文! 为什么要读诗? 快十二年了,各位靓崽,请问你搞懂这个问题了吗? 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 《论语·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增强“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水平2——— “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喜欢学习汉语和汉字,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古诗鉴赏考什么? 鉴赏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景、情、人、物、语言 常考题型? 1.鉴赏古诗形象:①人物;②事物;③景物 2.鉴赏古诗语言: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构思 4.体会古诗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如何读懂一首诗? 明确———古诗题材、体裁 明确———古诗一般结构 1.近体诗 2.词 律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上阕(片)写景,下阙(片)抒情 结构:起、承、转、合(议论/抒情/主旨) 中间两联对仗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联系教材———律诗结构章法 首联→起,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颔联→承,承接上层展开,是“起”的延伸、拓展 颈联→转,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尾联→合,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 第一步:看标题/作者/注释 第二步:划分节奏,理解句意,抓意象、关键词理解景、情。 第三步:如果还看不懂,就看选择题给的提示! 读懂古诗——— 【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①看标题/作者/注释 ②划节奏,理句意(意象/关键词)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标题: 交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夜宿千岁庵,在寂静的夜晚,听泉声有感而作。 划节奏,理句意: / / / / 首联为起。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清泉的喜爱以及因爱而留宿的原因。 剩余诗句,请尝试自己划分并翻译!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首联为起。因为喜欢千岁庵前的那一汪清泉,特意背着包裹来这里借宿(“襥(fú)衾”:指装着衣服被褥的包裹)。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清泉的喜爱以及因爱而留宿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