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新课导入 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目 录 01 02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七七事变 03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04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二、目标展示 1.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以及中共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以七七事变、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抗日的爱国精神。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生阅读“七七事变”这一子目内容、人物扫描,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结合材料,分析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的背景。 2.七七事变的概况(时间、地点、发动者、经过、影响) 3.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4.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七七事变后中国由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呢?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一 七七事变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一)背景 日军进犯华北后,重新确定了什么样的侵华方针?日军的底气在哪儿?日军能如愿以偿吗? 材料一:“鉴于南京政府近来反日行为日益频繁…为维系帝国自开国以来对华之一贯积极政策,为帝国安全和国民生计考虑,务必革除之前保守做法,限期动员80万兵员,给予其全面重大打击…占领华北之北平、天津及华东之上海…并准备战争长期化。” ———《日本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1936.12订) 材料二:1937.7中日实力对比表 类别 中国 日本 比例 钢铁年产量 4万吨 380万吨 1:145 战机年产量 0 1580架 重炮年产量 0 744门 坦克年产量 0 330辆 军舰年产量 ≈0 5.3万吨 速战速决 力量悬殊巨大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二)概况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简单经过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北平)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本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抗战。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全民族抗战的含义:“全民族抗战”指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国内各阶层、各利益集团、海外华侨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行动。 七七事变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材料一:那时候,在东京军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盛传着这样的谣言:“七夕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 ———[日]今井武夫著,《今井武夫回忆录》,上海译文-出卷网-1978年版 材料二:在演习中失踪的日本士兵叫志村菊次郎,秋田县人。据考证,事变后被送回家乡。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二)概况 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蓄意挑衅。 ①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为转移民众视线,掠夺中国资源,并不满足于东北。 ②日军先举行军事演习,为调兵遣将作了准备,为士兵失踪的借口留下伏笔。 ③演习地点选择在卢沟桥附近,这是当时北平通往南方和京外各地的唯一门户,中日军事上必争之地。 ④强行入城遭拒,日军当即开炮轰击,这说明日军早已准备扩大事端。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后中国由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呢? “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华侵略,在七七事变以前和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从局部性侵略发展到全面侵华。” ———金冲及《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从日本角度看:日本从局部侵华发展为全面侵华。 从中国角度看:全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凝聚在抗日旗帜下,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作战,实现全民族抗战,由此中国由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二)概况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二)英勇抗争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29军司 ... ...